纺织服装行业2024年三季报总结
领 涨 个 股 |
名称 | 相关 | 涨跌幅 |
---|
资 金 流 入 |
名称 | 相关 | 净流入(万) |
---|
24Q3制造收入+18.5%,品牌承压环比Q2加剧。我们挑选了A股纺织服装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对其2024年三季报情况进行总结。从收入端来看,24Q3制造/品牌板块收入增速中位数(若无特别说明,下同)分别为18.5%/-11.0%(24H1分别为+13.2%/+0.5%)。我们认为制造板块受益于供应商竞争结构优化,海外品牌结构性需求催化订单持续增长,同时去年同期较低基数也有影响。具体来看,健盛集团、台华新材、华利集团、开润股份等细分领域龙头取得更高收入增速。尽管自24Q4起基数(23Q4+18.4%)有所上升,我们仍看好在细分领域具有优势、订单能见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品牌板块较Q2(-5.9%)承压加剧,港股运动品牌流水势头环比均减弱/持平。从公布渠道收入结构的企业来看,电商(+9.3%)好于直营(-2.4%)好于加盟(-14.2%)。我们判断承压主要来自线下,且以街边店为主的加盟渠道压力大于以购物中心为主的直营渠道;线上渠道作为唯一的增量渠道,我们判断各品牌竞争有所加剧。23Q4对品牌而言同属高基数(+12.1%),需跟踪宏观数据,静待消费回暖。
制造产能利用率提升、毛利改善,品牌销售费用投入增加拖累利润。24Q3制造/品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0%/-40.8%(24H1分别为+3.7%/-16.2%),男装、家纺利润相对休闲、女装而言压力稍小,净利润率分别-0.2pct/-4.2pct(24H1分别-0.1pct/-1.5pct)。具体来看,24Q3制造/品牌毛利率分别+0.2pct/+0.1pct(24H1分别+1.5pct/+1.2pct),制造板块受益于订单增加、产能利用率提升,品牌板块尽管销售承压,但未出现毛利率同比下降。制造/品牌销售费用率分别持平/+5.3pct,各品牌销售投入多明显增加,我们判断方向主要是品牌营销推广和电商平台投入,叠加收入下降形成负杠杆效应,销售费用率上升较多拖累利润率。各板块管理与研发费用率变化均不明显。
品牌经营现金流下降、存货上升较多。24Q3制造/品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分别-16.3%/-138.8%,制造现金流下降主因旺季备货、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2.5天)等因素所致,品牌则主因净利润大幅下降。存货方面,24Q3末制造/品牌存货周转天数分别-8.0/+14.5天,分别体现两个板块的景气度差异。
24Q3品牌收入/利润均较22Q3下降,需求偏弱、费用上升是主要原因。将品牌板块24Q3的情况与22Q3对比来看,24Q3品牌板块收入较22Q3下降6.5%,反映出当前整体需求偏弱。净利润率下降4.0pct,其中毛利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相比22Q3分别+1.5pct/+6.2pct/+1.2pct/+0.1pct。22Q3线下店铺部分关闭、无费用支出,同时24Q3宣传推广费用有所增加是销售费用率大幅上升的原因。此外收入下降引起的负杠杆效应影响较强,管理/研发费用率均有所上升,导致利润率整体不及22Q3。24Q3末品牌存货周转天数较22Q3增加6.6天,Q2为减少7.5天,我们认为因销售疲软,24Q3末品牌存货端已累积一定压力。
24Q3海外纺服行业总结:24Q3,海外运动板块表现分化,Adidas、Deckers、Sekchers表现较好,宣布上调全年收入及盈利指引;Nike宣布更换CEO,后续将推进产品调整;海外奢侈品板块收入增速环比Q2整体下降,主因中国籍客群消费不振。主要亮点在于Prada旗下品牌Miu Miu再次实现高增,24Q1/Q2/Q3收入增速分别为+89%/+95%/+105%。24Q1-Q3Miu Miu已累计收入8.5亿欧元,考虑23Q4收入2.0亿欧元,全年收入突破10亿欧元可能性较大;海外休闲板块迅销(优衣库)表现亮眼,优衣库FY24/FY24Q4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3%/12.2%,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4.9%/2.4%,期内欧美市场取得突破,夏季高温产品销售良好。大中华区自Q2起持续承压,10月环比有所改善,目前正推进产品组合、店铺调整等工作。
投资建议。品牌优选经营稳健或业绩筑底,制造端关注自身强Alpha。品牌端:尽管24Q3国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表现环比Q2有所下滑,但自7月以来零售同比增速呈现逐月改善趋势。建议重点关注业绩稳健向好,或有望充分筑底的优质品牌公司,建议关注波司登,滔搏。制造端:24Q3海外出口环比Q2整体加速,9月中国与越南纺服出口增速均环比下降、但相比之下中国更具韧性。伴随下半年基数开始逐步走高,我们仍然看好①能在核心客户中持续提升供应商份额,②自身核心客户经营景气度稳健的优质制造企业,建议关注申洲国际,裕元集团,九兴控股,华利集团。
风险提示。消费者喜好改变,行业竞争加剧,经济下行零售环境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