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如何看待“基数效应”和“两年平均增速”
疫情以来,中国经济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季度之间、月度之间经济数据忽高忽低,采用同比环比、当年同比两年平均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极大影响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导致难以形成各方共识,影响政策决策。5%的经济增速是高还是低现在难以直接回答,首先要解决的是在何种基数上实现的。这种经济波动性明显加大既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如外需波动、地缘政治多发等影响,又源自2020年以来不定期疫情的扰动。
内外部的扰动,为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带来了频繁的“基数效应”,极大地增加了数据解读的难度与分歧。为此,国家统计局引入了“两年平均增速”的方法,被市场广泛应用于2021和2023年各月的数据分析之中。然而市场对于“基数效应”和“两年平均增速”的分析和使用并不统一。例如2024年1-2月的经济数据解读,既有单独使用当月同比,也有单独使用两年平均增速,还有两者混合使用,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对后续经济数据解读的准确性、增进社会共识。本文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基数效应”如何干扰经济形势分析?第二,“两年平均增速”能否化解近几年的“基数效应”?第三,2024年是否还需使用“两年平均增速”?哪些指标需要考虑,哪些指标不需要考虑?
基本结论是:理论上只要前期的“坑”被后续经济恢复“填平”了,即使前一年的数据明显高于或者低于均值,仍不需要考虑基数效应;关键是看经济指标运行是否恢复到了正常轨道。具体而言,1)202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仍受基数效应扰动,下半年则影响较小。2)2024年上半年面临的基数效应,无法通过两年平均增速来简单消除。3)不同指标的波动节奏并不一致,无法使用统一的基期或处理方式。4)2024年经济数据解读和经济形势分析的难度明显上升,无论是年内各月份之间的纵向比较,还是同期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5)要防止出现“低基数→同比增速推高→政策转向”的链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风险提示:外部冲击超预期、稳增长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