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专题报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核心观点:
新质生产力,形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建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之后的中国实践。时代的变迁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引发了政策目标的调整、需求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产要素范围扩大、结构调整与组合方式变化。每一个方面都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并将持续经历质变,这将改变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
1.政策目标调整:自主创新、国家安全、共同富裕、绿色低碳、风险化解等目标权重明显上升,经济增长不再是唯一的高权重目标。
2.要素结构变革:考虑到现阶段人口结构演变的趋势,土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约束,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后期的投资效率递减,未来只能更依赖全要素生产率。
3.需求结构演变: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国际贸易格局的重构,中国的总需求会进一步从投资驱动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
4.产业结构升级:以房地产、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为主力的产业结构面临发展上限,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是必然趋势。上端主要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下端则是文化、教育、卫生、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并提出了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五方面内容。其中,质态、原创性颠覆性、催生、跃升、TFP,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五个核心关键词。
1.质态:生产力系统的关联状态。新质生产力质态包括创新主导、摆脱传统、“三高”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共四个方面。其中,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方面。
2.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是在讲话中重复了两次的关键词,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严格标准。
3.催生: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具体落实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这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四个重点。
4.跃升: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跃升到更高素质,劳动资料跃升到更高技术含量,劳动对象跃升到更广范围,以及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更是系统性的跃升。
5.全要素生产率(TFP):新质生产力以TFP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但进入服务业主导时期,TFP提升难度会上升,这就是所谓的“鲍莫尔病”。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提升TFP包括通过技术进步直接提升潜在增速,以及提升传统要素质量、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重构生产函数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举措: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这在实践层面上将新质生产力落实到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等技术与行业之上。
风险提示
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