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事件点评:地产、超额流动性和债市走向
2022 年 11 月之前,国内一直交易“强预期”和“弱现实”。
今年一至三季度,市场一直期待地产相关的稳增长政策,然而偏弱的现实数据反复证伪政策预期。 在政策和现实反复博弈过程中,地产销售及投资表现颇为波折,资本市场随之波动。
回顾今年以来地产政策及资本市场表现,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为何 11月这波地产政策,在资本市场掀起的波澜甚于之前? 第二,为何地产能够深刻影响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市表现?
为何当下市场给予如此积极的正面反馈?因为政策重点转至“保市场主体”年初地产政策便开始松动, 11 月前地产放松政策可归为三类,降准降息货币宽松;因城施策打开限售、限购、限贷; 8 月政府还设立纾困基金解决保交付困难。11 月前的三类地产放松政策,意图非常明确,打开居民购房约束,改善居民购房预期。政策着力点也比较清晰,修复地产销售端需求。然而当需求修复政策迟迟未在数据端兑现效果,市场再度走冷,这就是前 10 个月资本市场演绎的逻辑。本轮地产问题复杂度超过历史其他时期。既有需求端原因,也有供给端原因,还有疫情这一外生因素。这客观上造成纾解本轮地产困境,需要多维政策共振。11 月以来地产政策放松迎来新方向,先有“金融十六条”,后有民企融资“三支箭”, 优化民营房企融条件的政策意图非常鲜明。积极的政策态度也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点燃市场对民营房企资产负债表企稳的热切期待,相关资产迎来定价调整。
为什么说债市利率定价锚在地产?“超额流动性”是关键
传统框架中,利率锚定 GDP 增速或者通胀,这种锚定关系描述的是利率跟随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 地产是中国经济周期之关键,故而利率真正锚定的是地产。本轮地产影响利率走向,一个关键机制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异动。
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信贷持续收缩,同比增速约-44%,这意味着居民在缩表。同时居民大量持有存款,甚至阶段性出现存款定期化(定期存款相对总存款占比)结构特征。
中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相对简单,负债端主要是信贷,信贷主体又是房贷。中国居民主要配置两类资产,地产和存款。 居民部门负债和资产收缩,同时资产结构大幅向存款倾斜。这种资产负债行为清晰地描述了今年居民部门的选择——少购房,少认贷,降杠杆,多存款。
正是这种不为常见的居民资产负债行为,银行负债端囤积大量资金,然而信贷又难以扩张, 客观上带来宽货币和紧信用的流动性格局,可称之为“超额流动性”。超额流动性催生债券超配, “资产荒” 逻辑下 10 年国债和城投债利率快速下行。总之,居民缩表撬动的“超额流动性”,是今年债券市场短期行情真正催化因素。
展望 2023 年资产定价,密切关注超额流动性红利消退。
地产行业能够左右利率方向,不仅因为其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更因为影响国家资产负债表,最终影响资金流向和金融体系的风险偏好。 11 月以来资本市场掀起波澜,“稳地产”的政策诉求呼之欲出,市场实则对政策预期起反应,地产真实数据仍在磨底。
如若未来地产数据企稳回温,居民资产负债表将会重塑,届时超额流动性或将消退,流动性将从银行间走向实体,资产定价的风险偏好也将逐步打开。
我们预计地产销售数据迎来真正企稳之时,或许 10 年国债还将面临“最后一跌”。本轮地产及疫情面临的复杂度空前,地产企稳之路未必一帆风顺。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债券市场最后一跌之前,利率或许还将经历反复波动。
风险提示: 地产政策不及预期;美国地缘政治风险;疫情扩散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