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报告:详解农民工就业:特征、趋势与政策建议
平安观点:
2023年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显著改善。本文重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就业复苏的持续性,以及政策如何着手释放农民工消费潜力。
我国农民工人数接近三亿,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占比超四成,在非农从业人员中占据半壁江山。尽管农民工没有城镇户籍、受教育程度偏低,但普遍吃苦耐劳,这些特殊之处使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与城镇整体存在差异:农民工更多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更多从事接触性,而非高技术服务业。
2020至2022年间,农民工就业压力偏大。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找工作难度提升,也影响其就业意愿。另一方面,疫情对线下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农民工的活动半径明显减小。2020至2022年农民工显性就业压力偏大,外出农民工流动情况所反映的隐性就业压力更甚。我们测算,如果将返乡隐性失业的260万人考虑在内,2022年外来农业户籍人口的潜在失业率可能更高。农民工就业形势低迷,同时抑制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外出务工工资是农村居民重要收入来源,但过去三年农民工就业景气度低迷,拖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边际消费倾向,延缓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
2023年农民工就业的恢复具备持续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更多农民工进城务工,弥补城镇劳动力的供需缺口。2023年二季度,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的均值同比下行1个百分点至5.0%,若将“超额”进城务工的55万农民工考虑进内,失业率将进一步下行0.3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形势由弱转强,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1)第三产业对经济带动突出,这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力;2)建筑施工需求回升,对农民工就业逐步由拖累转为支撑;3)“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诉求下,制造业劳动力需求有企稳苗头。我们认为,年内经济复苏的势头还将持续,服务业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带动力量,因而农民工就业的恢复具备一定持续性。
农民工群体有望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支点。然而,从就业恢复到收入增长,从收入增长到消费增加之间,仍然存在“转换”的困难与时滞。2023年上半年,农民工就业景气度回温,已对消费产生一定推动。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消费潜力还未充分释放。宏观政策可以为农民工群体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加速度”。短期内,需促进经济环比增长动能修复,推行“以工代赈”,破除就业歧视,巩固农民工就业恢复势头,促其增收;同时,出台针对性农民工的消费补贴刺激政策,设立覆盖农民工群体的住房专项保障基金,提振消费意愿。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农民工兼具“二元”身份,天然抑制其自身的消费水平。中长期看,宏观政策需解决农民工消费“两头不沾”的问题,可着眼于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提升农民工社保覆盖质量,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