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系列报告之三:更高起点、更高目标、更强动力,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
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月20日“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召开,会议指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会议相较5年前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增加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汇聚了更高起点、更高目标、更强动力等多重机遇和挑战,当然也更需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和地方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新时代背景下,从三个维度理解更高起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崛起是国家在新阶段针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统筹考虑国内区域发展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角度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部区域经济总体平稳,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明显改善,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同时要看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中部崛起战略内涵不断丰富。由安徽、江西、河南、山西、湖北和湖南六省组成的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经济腹心,是我国东部与西部的连接桥梁,具有作为粮食生产基地、工业体系比较完备、旅游水电等经济资源丰富等特点,由于中部地区人口、资源、经济较为密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为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中部崛起战略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政策出台,提出依托中部六省现有资源优势,形成“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2019年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2024年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二十年,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也成为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座谈会的召开,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二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实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中部地区繁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凭借区位、政策、资源等优势,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从经济水平来看,近年来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4万元,与全国人均GDP差距逐年缩小。从产业发展来看,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带动了中部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2019年至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1.8万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
三是,中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第一,区域协调不足。中部地区在区域协调方面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格局,相对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发展缺乏协同性,区域中心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不够,区域其他地区受益不足,尚未真正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第二,产业创新不足。从贸易类型看,中部地区出口产品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低,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第三,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大,工业能耗比重偏高,“双碳背景下”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挑战。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地区立足新质生产力等更高目标促发展
一是,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加快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到来之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抓手。一方面要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要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科技创新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地区自身的创新要素,还依赖于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区域间实现能否实现有效配置。在中央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机遇面前,各地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行业特质和自身条件设计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和规划,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城市圈都市圈协调联动。会议强调“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协调发展合作机制,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较为缺乏,相关深化合作平台较为分散。“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两者各有优势,一方面,城市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都市圈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上有优势,一个核心城市可以避免强强竞争关系。两者相结合,有利于协调大中小城市间发展,提升地区竞争优势。
三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会议强调“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中部地区绿色转型任务艰巨体现在:其一,中部地区既连接黄河流域也连接长江流域,是两河流域实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战略的重要地区;其二,中部地区拥有全国约30%的矿产资源,其中以能源矿产、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碳减排压力更大。“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今年两会期间,针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代表提出了构建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等建议,期待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地区崛起需要更强动力促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的一份重要力量,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从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和地方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以区域协同为基础,建立高质量的系统组织。从中部地区自身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格局要求各区域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协同组织,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圈分布格局中,六大省份均具有自身的城市群规划,并依托四横三纵经济带,分散居中,分布相对合理。从宏观规划来看,中部崛起的执行落地必须真正发挥政策的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借助国家的政策红利,这就要求各区域高度协同,精诚合作,科学、持续、高效的争取和用好区域崛起的各项政策,实现多方共赢。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和产业变革的深入,科技创新对于引领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愈发重要。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创造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提升关键技术自主能力和产业影响力;无论从补短板,还是锻长板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基于当前中部地区钢铁、机电、汽车、有色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应坚持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加快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积极瞄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以绿色金融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从发展方向来看,今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相继发布。根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发展形势和特点,新增了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等一批新兴的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引导政策和资源支持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建议中部六省,发挥生态优势,强化生态承载功能,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支持,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产品体系,调动更多资源支持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