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流动性观察:一季度融资进入“消化期”
核心观点
一季度融资进入“消化期”
4月我国新增社融1.22万亿(预期1.72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预期1.14万亿)。社融和信贷表现均显著低于预期和历史平均水平。M2同比增长12.4%,同样低于预期(12.6%)。
尽管4月社融数据偏弱,但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下,增速仍保持10.0%不变。本月社融同比多增2873亿,环比少增4.16万亿,信贷的超季节性下降是社融大幅走弱的主要原因。社融各项同比贡献度排名如下:非标(贡献70.6%)、信贷(贡献43.7%)、政府债券融资(贡献22.1%)和企业直融(贡献-34.2%)。
4月贷款下滑幅度明显超出预期。以信贷(非社融)口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在去年同期疫情冲击形成的超低基数下同比仅多增734亿。居民部门贷款出现历史同期最大负增长,企业贷款表现好于居民贷款。一方面,企业信贷增长较为稳定。中长贷是企业贷款的主要支撑,新增6669亿,占比进一步上升至97.4%;已连续9个月同比正增长。票据融资时隔3个月再度转正,增加1280亿,侧面印证银行信贷投放难度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居民贷款再度萎缩。4月新增居民贷款-2411亿,创历史同期最大负增长,在超低基数下同比仍然多减241亿。
政府债券融资保持快节奏,在高基数下同比多增。新增非标融资转负,同比继续多增。信托+委托贷款同比多增819亿,较上月(281亿)显著上升,指向基建与房地产获得多渠道融资支持。企业直融同比小幅负增。当月企业直接融资3836亿,同比少增982亿。
4月M2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3pct至12.4%。从结构看,居民和非银存款同比明显下降,企业存款基本稳定,财政存款同比大幅增加。当月居民存款结束连续5个月的增长,减少1.2万亿,同比多减4968亿,居民消费意愿改善、存款理财化和提前还贷或为主要原因。M1同比增速回升0.2pct至5.3%,结束了两连降,M2-M1增速剪刀差相应收窄0.5pct至7.1%,货币活化程度有所改善,但实体部门资金利用率依然不高。
总体看,4月金融数据的低迷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基本因素是融资数据的季节性回落,过去5年中,4月社融平均环比下降25547亿元。但根本因素是银行信贷前置投放特征更加突出,叠加实体部门特别是居民和民企信贷需求疲弱,导致4月金融数据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4月的数据表现部分印证了我们在3月强劲数据后提示的两点“隐忧”。与2021和2022年同期的超季节性下降相似,其根源在于金融体系投放节奏与实体部门真实需求错位。前瞻地看,当前进入一季度投放资金的“消化期”,“恢复和扩大需求”并打通“金融-实体循环”是下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近期调降政策利率的边际作用将较为有限,并非当务之急。
风险提示:需求改善不及预期,海外经济进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