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专项债全面回顾:结构特征、利弊分析与应对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长期将赤字率3%视为警戒线,同时“将3%以上视为积极、将3%以下视为遵守财政纪律”的观念也深入到社会和资本市场。在严格控制赤字率不超过3%的实践和观念束缚下,赤字规模受到约束。但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要求更大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和财政积极程度,因此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逐步形成了“控赤字+扩专项债+扩隐性债务”的政策组合。这种组合发挥了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效果,扩大总需求,并且释放稳定经济的信号,但随着时间推移,专项债和隐性债务问题不断凸显。
当前专项债当年新增和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地方政府专项债余额超过了地方政府一般债余额。专项债发挥了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资金使用和投向出现一系列问题,弊端日益显现。专项债未来将何去何从?如何发挥出财政资金更大效果,同时防范化解风险?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专项债的结构特征、作用与弊端,提出优化专项债发行使用的短期和中长期建议。
专项债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开前门、堵后门”的背景下,专项债在地方政府投融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加大,成为重大项目融资的主渠道。回顾专项债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2015年~2016年):专项债始于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是防范债务风险“开前门、堵后门”的产物。“开前门”,中央对地方政府举债实行限额管理,地方开始发行置换存量债务的专项债券,当年新增额度1000亿元;“堵后门”,严控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
扩大阶段(2017年-2019年):专项债支持土地开发与棚户区改造,推动房地产去库存。2018、2019年土储和棚改专项债发行量占比均超过60%。转型阶段(2019年末至今):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叫停,专项债重点发挥对基
建的拉动作用。专项债在资金投向和资金性质出现两大关键性转变,即从“土地开发”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债务资金”到“项目资本金”,发挥专项债的杠杆作用,扩大基建投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专项债的存量结构与发行特征
(一)三大存量特征
1、债务余额:东部地区专项债余额高、占比大。2022年末,广东、福建、山东、江苏东部经济大省的专项债余额超万亿元,专项债占当地地方债务比重分别高达70.9%、70.1%、68.0%、64.3%。经济发达地区成熟的项目储备较多、项目收益率相对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