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跟踪报告:“印太经济框架”:挑战与机遇
2022 年 5 月 23 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等 13 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印太经济框架” 包含哪些内容?拜登政府为何提出“印太经济框架”?“印太经济框架”又将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印太经济框架”包含哪些内容? 主要包含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税收和反腐败四项支柱内容。 不过, 该框架与一般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不同,不包含关税减免与市场准入等优惠政策, 这使得其对于成员国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并且, 由于最终内容尚待商议、谈判时间未定等因素,其影响范围与作用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拜登政府为何提出“印太经济框架”?首先, 在对亚经贸问题上,拜登政府面临两难境地:既不能重新加入美国已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但又需要重新建立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有鉴于此,拜登政府设计出一个替代方案,即《印太经济框架》,并希望以此拉拢 RCEP 国家。 其次,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铁、 5G、量子计算等核心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引发了美国不断打压。 拜登政府上台后,更加注重在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形成遏制,“印太经济框架”同样反映出其在高科技上封锁中国的意图。 再次,我国加入 WTO 后,迅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第三极”。拜登政府上台后,试图另起炉灶, 建立以美国为主导、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供应链体系,而“印太经济框架”中同样包含提高供应链安全的相关内容,也可视为其“供应链脱钩”战略的一部分。 最后,“印太经济框架”提出的大背景是“修昔底得陷阱”,即中国GDP 总量追赶美国的过程中遭到战略遏制。
“印太经济框架”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进程开始放缓,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基本停滞,这给中国带来一定挑战。 但与此同时,亚太区域一体化推进较快,已达到较高融合程度,又为中国带来新机遇。我们认为,中国会一如既往地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但若全球化的“最优解”不可得, 可考虑加快转向更深入的区域一体化“ 次优解”。 在构建双循环体系时, 可拓宽“统一大市场”的边界,加快资本、技术、人员等在区域内的流动, 提升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参与度, 强化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头雁”作用。 目前, 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直接投资地区,中国企业也已融入东盟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可借助东盟及周边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红利,更好发挥 RCEP 的作用,推动中国在贸易和直接投资等领域与它们更深入地融合。 同时, 目前中国出口正面临海外发达经济体需求减弱、出口市场份额受冲击、接单旺季受阻的三重压力,巩固东盟等亚太市场,对中国出口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