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宏观篇:以进促稳,奋发有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2023年工作,研判当前形势,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
一、形势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报告》首先回顾了2023年工作成绩,认为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成绩来之不易。
《报告》客观分析了去年外部和内部、短期和长期、内生和外生的困难挑战,指出“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凸显,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因此,“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面临的两难多难问题明显增加”。尽管如此,去年我国仍然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报告》对今年形势作出研判,基调与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从外部看,“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主要是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从内部看,“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六大挑战。其中最后一项为新增表述,或与近期外贸外资领域下行压力有关。
《报告》强调了上年关注的中小企业经营、就业、公共服务、基层财力、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新增“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的表述,并对此在今年工作任务第四项进行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专题部署。
在直面问题和挑战的同时,《报告》强调今年我国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指出我国在制度、大市场、产业体系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集聚,“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
二、发展目标: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报告》指出,今年各项预期目标的设定“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各目标的设定总体积极、内生一致,隐含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向好的基准情景,体现了“以进促稳”的政策取向。《报告》强调,“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1.增长目标:积极进取,以进促稳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与去年一致,符合市场预期。《报告》指出,这一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短期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以及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需要,也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潜在可能。
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增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3月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从现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短期看,积极的增长目标可以有效提振信心,有利于在“稳增长”的同时防范化解风险。
另一方面,今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较上年进一步上升。去年我国经济增长5.2%存在低基数支撑,两年复合增速为4.1%,距离5%仍有约1个百分点的差距。因此,今年基数效应消退后,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有赖于各项政策积极进取、协同发力。
2.就业目标:强化新增就业
《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其中新增就业目标表述由去年的“左右”强化为“以上”,失业率目标与惯例一致。
进取的新增就业目标既有需要,也有压力。去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相较1,200万目标富余度相对有限。今年就业供给或进一步上升,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70万人,较去年的1,158万进一步上升12万,再创历史新高。吸纳增量供给,需要政策积极发力,通过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报告》在工作任务部分对稳就业促增收进行了专门部署,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3.通胀目标:持平往年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继续保持“3%左右”,与往年一致。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显著低于目标涨幅。
今年我国通胀水平有望温和复苏。《报告》提出的赤字率和赤字规模目标隐含的通胀预期也将较去年显著提高。今年赤字率隐含的名义GDP增速预期中枢约7.3%,下限为5.9%(以赤字率3.04%计)。结合5%的实际GDP增速,《报告》对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的预期中枢为2.3%,下限为0.9%,相较去年的-0.6%,预期回升幅度超过1.5pct。
当前市场对CPI通胀预期在1-2%之间。CPI通胀要实现更为陡峭的修复,需要综合施策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能,提振信心、改善需求、优化供给。
4.其他目标:量化能耗目标回归
其他主要目标方面,与去年相比,“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保持一致;“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目标保留,“进出口促稳提质”的表述被隐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发展上,《报告》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相较去年“继续下降”的要求强化。此前,2018-2019年与2021年,该目标为降低3%“以上”或“左右”,但在过去两年并未设立量化目标。今年量化目标再度回归,尽管降幅要求较2021年边际收窄,但考虑到降低能耗的难度边际递增,当前的要求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