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 > 研报大全 >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7月LPR报价保持不变,三季度5年期品种下调概率较大

www.eastmoney.com 东方金诚 王青,冯琳 查看PDF原文

K图

  事件:2022年7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70%,上次为3.70%,5年期以上品种报4.45%,上次为4.45%

  一、7月LPR报价不动符合市场大多数预期。

  LPR报价在MLF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7月MLF利率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当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变化;加点方面,4月之后未实施降准,近期也未出台其他新的银行降成本措施,而6月贷款规模大幅冲高,贷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附近。由此,无论从银行资金成本还是贷款市场供需平衡角度看,7月报价行都缺乏下调加点的动力。另外,5月5年期LPR报价下调15个基点,幅度较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化4月降准、设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等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压降作用。由此,7月LPR报价不动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唯一的变数来自房地产市场:进入7月以来,6月出现的楼市回暖势头有所弱化,加之近期部分区域房地产项目出现业主停贷事件,“保交楼”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激发了市场对于7月5年期LPR报价会单独下调以支持楼市回暖的预期。不过从结果来看,7月5年期LPR报价保持不动。我们认为,监管层或正在观察5月房贷利率“双降”1对楼市的持续性影响。

  最后,6月宏观数据显示,消费、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已全面转正,经济修复加速;同时,6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成交数据出现改善势头。这意味着当前的政策重心是将以“国常会33条”、房贷利率“双降”为代表的稳增长、稳楼市措施落到实处,而非对现有政策进一步升级加码。

  同时我们判断,7月LPR报价不变,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将保持在历史低位附近,部分银行还可能自主下调企业和居民实际贷款利率。在经济转向复苏阶段,这将有助于提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推动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保持上扬势头。另外,今年新设立的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将于7月开始首次申请。这在带动银行贷款增量扩面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减价”效应。

  二、如何看未来LPR报价走向?

  我们判断三季度5年期LPR报价有一定下调空间。首先,接下来几个月,在美联储将持续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前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在坚持“以我为主”基调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内外平衡,MLF利率下调的可能性较小。不过,考虑到下半年全球经济减速前景下,我国出口增速波动下行的可能性较大,房地产还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加之国内消费修复可能较缓,政策面在稳增长方向将保持较高连续性,出现退坡甚至转弯的可能性很小。由此,我们判断接下来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将是稳住政策利率,着力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宽信用巩固经济修复势头。

  这也包括进一步引导房贷利率下行,推动楼市在三季度尽快回暖。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3月居民房贷加权平均利率为5.49%,较2021年12月的前期高点下降14个基点,仍明显高于同期4.98%的一般贷款利率,且仍停留在房贷利率历史均值附近。我们判断,5月房贷利率“双降”落地,二季度居民房贷加权平均利率或有30-40个基点的较大降幅。但无论从当前楼市景气状态,还是居民房贷利率的绝对及相对水平来看,三季度房贷利率都有较大下行空间。除了银行自主下调居民房贷利率外,通过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行,带动居民房贷利率全面下调,将是未来稳楼市的一个主要发力点。

  事实上,LPR改革已为监管层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工具。具体而言,下半年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同时,监管层可通过引导银行资金成本下行,推动LPR报价下调,进而降低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其中,4月新设立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有望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全国银行新发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是2.32%,和4月新机制设立前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考虑到存款在银行负债中占比约七成左右,这会带动银行负债成本较大幅度下行。我们判断,新机制带动银行存款成本下降,是推动5月5年期LPR报价下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尽管下半年以DR007、银行同业存单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存在一定低位上升趋势,但整体上有望继续保持在相应政策利率下方,市场利率再现2020年下半年70个基点左右大幅上行局面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有助于银行继续在货币市场获得低成本批发融资。

  我们判断,基于当前楼市动向及控制相关风险的考虑,三季度5年期LPR报价再度单独下调的概率较大;视下半年投资和消费修复动能而定,也不排除1年期LPR报价小幅下调的可能。“稳定MLF利率+下调LPR报价”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增长取向的同时“兼顾内外平衡”的一个具体举措。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代表东方财富观点。建议用户在阅读研报过程中,请认真仔细阅读研报里的风险提示、免责声明、重要声明等内容,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