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基本面”系列:“稳增长”工具箱大盘点
年初以来,伴随“稳增长”持续加力,准财政、结构性货币工具层出不穷。当前“稳增长”工具使用进度,或对哪些领域形成明显支持?敬请关注。
稳增长工具有哪些、进展如何?准财政、货币工具使用加快,部分已用完
稳增长加力下,以政策性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准财政工具、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货币工具层出不穷。年中以来,准财政工具箱再添新成员,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累计新增额度6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调增8000亿元、占2021年新增信贷6成左右。除准财政工具外,结构性货币工具频出,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额度合计5400亿元。
时至四季度中,政策性金融工具、部分再贷款额度等稳增长工具使用进度已接近尾声。准财政工具中,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已于9月底全部投放完毕,政策性银行贷款投放已明显加快,例如,农发行已提前一季度完成提前下达的全年信贷计划。货币工具中,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再贷款已于年中使用完毕,9月初创的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保交楼专项借款也在加快投放,进度还需跟踪。
稳增长工具主要支持哪些领域?向基建、绿色、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倾斜
准财政工具向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等倾斜,对保障房等地产领域也有支持。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部分替代项目资本金短缺,投向交通领域较多、占比近7成,产业升级也相对较多、10%左右。与之一致的是,政策性银行信贷对基建、绿色环保等领域支持较大,例如,国开行前三季度发放能源贷款4069亿元、同比增长26%;对地产领域也有支持,更多为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等。
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工具带动相关领域贷款明显增长,尤其是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制造业等。结构性货币工具发力,引导资金定向加大对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民生等领域支持,带动相关行业贷款明显增长,其中,单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一度达1.54万亿元、处历史高位,清洁能源上半年贷款翻番至8300亿元。
稳增长工具落地影响?政策工具箱或仍有增量空间,支持制造业、新基建等
内需接力下,本轮稳增长工具箱或仍有增量空间。此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阶段,政策工具一度大规模加码,例如,2015-2017年间,发行累计7批、合计2万亿的大规模专项建设债券,政策性银行信贷占全口径贷款比重也是一度高达16%以上。而当前政策性金融工具累计仅下达6000亿元,上半年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占比不足9%;伴随项目加快落地,政策工具补充资金短缺的需求或依然较大。
相较以往,本轮政策工具更多向制造业、科技创新、新基建等倾斜。上一轮专项建设债券主要支持棚改等民生项目,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投向重大科技创新、新兴基建等。与之一致的是,贷款资金也向新基建、制造业等领域涌入,例如,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新增4.2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占全口径企业贷款近3成;近年国开行投向城市交通贷款占比由10%左右抬升至13%以上。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