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笔记”系列(六):揭开美联储缩表的“面纱”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Fed pivot)是2024年全球宏观的一条主线。2023年底,市场开始全面交易美联储降息,流动性“结构性短缺”信号开始显现。缩表的终点是否近在咫尺?“回购危机”是否会重演?美联储会否重启QE?
美联储缩表与货币市场流动性:流动性“结构性短缺”,放缓缩表开始“倒计时”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为利率正常化和资产负债表正常化(即缩表,QT)。虽然两者的决策是独立的,但并非没有关联,也存在一定的次序。归纳而言,利率正常化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金融条件;资产负债表正常化取决于存款机构的准备金需求。经验上,两者的启动、暂停或结束时间可能会错位,但在多数时间内方向是相同。
后疫情时代美联储政策正常化的次序或与2008年大危机之后基本一致:放缓扩表-停止扩表-开始加息-开始缩表-停止加息(-放缓缩表-开始降息-停止缩表-重新扩表)。截止到2024年1月,美联储已经连续4次停止加息,却依旧按计划缩表。持有证券规模从8.5万亿降至7.2万亿(缩表1.3万亿),预计至2024年底,还将缩表约9,500亿。
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进展取决于准备金的供求。美联储的准备金供给依赖于存款机构的准备金需求。截止到1月底,基于准备金与隔夜利差的关系可知,准备金仍处于“过剩”状态,但“结构性短缺”信号已经显现。美联储缩表计划遵循“短板原理”,即“结构性短缺”的优先级高于“整体过剩”,最早或在3月例会调整缩表参数。
美联储政策操作“新范式”:充足准备金框架和最优准备金原理
本节从事实出发,诠释2008年大危机前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转变:从短缺准备金框架转变为充足准备金框架。这是理解美联储缩表问题的“底层逻辑”,是理解缩表进程中利率波动特征的关键,也是理解两个“正常化”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据此可以抓住最优准备金供给的主要矛盾:准备金需求曲线的斜率。
QE以后,美联储面对的新问题是:如何在准备金“过剩”的状态下控制利率?在准备金“过剩”状态下,美联储即使吸收数千亿准备金,也难以抬升利率水平。为此,美联储转向了“充足准备金”操作框架,通过向准备金支付利息的方式,构建了隔夜利率的“地板体系”,利用套利机制,将隔夜利率“吸附”在政策利率附近,以实现利率正常化。关于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美联储强调两个概念:有效性和有效率(effectiveness和efficiency)。有效性是一阶条件,指的是对货币政策利率的控制;有效率是二阶条件,指的是资产负债表成本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资产负债表正常化遵循“最小最大原理”:在满足最大可能的准备金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减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缩表及大类资产展望:降息在即,缩表的终点还远吗?对美股、美债和美元的影响有多大?
经验上,当准备金从“过剩”向“充足”状态转变时,准备金需求曲线的斜率会从0变为负值。斜率越陡峭,准备金供给越短缺,利差的波动越大。基于移动回归的结果表明:截止到2024年1月底,准备金需求曲线的斜率仍为0。所以,美国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依然处于“过剩”状态。但“月末压力”的出现表明,流动性已不再超级过剩。
参照2017-2019年缩表的经验,“充足准备金”的一个合理区间是GDP的8-10%,或银行总资产的11-14%。截止到2023年底,准备金/GDP的比重已经下降至11.8%。以9%作为参照系,缩表的终点或落在2025年1季度,在此前放缓缩表便是题中之意,并且宜早不宜迟,3月例会调整缩表参数在情理之中。
相比QE,美联储缩表对大类资产的影响较为有限,QT声明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显著。从方向上看,QT与QE相反——利空股票和债券,利多美元,QT Taper与QE相同——利多股票和债券,利空美元;从形态上看属于脉冲式影响,持续性偏弱,难以形成新的价格中枢。展望3月例会的QT Taper,如果规模超预期,或利多股票与债券。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美联储再次转“鹰”;金融条件加速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