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系列之六十九:人口流动下的经济图景
2024年春运跨区人流量高于往年,但人口迁徙距离有所缩短。春节前全社会跨区流动量较为“平淡”,“黄金周”开启后旅游出行人流明显增多,带动跨区人流量大幅提升。春运前20日,平均跨区人流分别较2023、2019年同期增长13.9%、11.1%;分运输方式看,自驾出行显著增多,反映远距离出行的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同期下滑43%。
分区域看,合肥、长沙等中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力提升,春节前净迁出规模高于往年。2024年春节前,合肥、长沙净迁出指数位于全国前列,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7.3%、5%,指向该地区人口聚集力提升。相比之下,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净迁出指数更高,但强度有所减弱,分别较2023年同期下降0.2%、7.9%、10.3%。
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春节前迁入、迁出强度双低,当地人口或更多留在本地就业。2024年春节前,多数城市迁徙强度显著提升,而成都、郑州人员跨区流动强度偏低,迁出指数分别较2023年同期回落3.1%、2.3%。与此同时,郑州、成都的省内迁徙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指向当地人口返乡目的地集中在省内。
二问:短途迁徙更多,有何原因?老龄化削弱外出务工意愿,中部发展加快、人口虹吸强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外出务工意愿下滑,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人口迁徙距离或随之缩短。2023年我国外出农民工近3亿人,是跨区出行的主力人群。2011-2022年,农民工老龄化程度加深、50岁以上人数占比上升14.9个百分点至29.2%,外出务工意愿随之下滑、人数占比下降4.6个百分点至58.1%。
中部地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汽车等代表性行业增长较快,人才需求增多、人口“虹吸”效应随之强化。近年来东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中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部分产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以安徽为例,2023年汽车、电器机械、运输设备增加值分别录得33.9%、20%、19.4%的高增长。伴随产业发展,当地人力需求增多、引进人才力度较大。疫情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相应上升,外来人口净迁入强度有所减弱。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上市企业较2019年增加562家,东部地区占比65.7%,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设备、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等吸纳就业人数占比较高的制造业。2023年,山东、天津等地新增城镇就业较2019年回落,安徽、湖北等地有所增长。
三问:人口流动“变局”,或有哪些影响?中西部产业集聚度、消费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中西部人口回流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集聚度,配合政策加码,或进一步强化人才吸引力。近年来,四川、安徽等地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较东部地区差距有所缩短。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徽、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在三大任务中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政策有望加码、带动产业承接能力增强、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
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当地消费,进而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正循环。2023年,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人口集聚力提升省份,社零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4.4%、5.6%、4.2%、5.8%,高于全国水平的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5.7%、6.8%、5.9%、5.8%,高于全国水平的5.66%。
经济活跃度改善地区,汽车等大宗消费亦呈现较快增长。伴随中西部等地活跃人口增加,商务活动、自驾出行需求增多,当地汽车消费也有明显提升。2023年成都、郑州、重庆、武汉汽车销量均突破40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4.7%、29.3%、10.9%、9.3%;对应城市车流量增加,2023年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分别同比增长6.6%、7.3%、6.0%、10.7%。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