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系列研究(二):防疫放开后的政策路线
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政策陆续放松优化,国内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政策又会做出何种应对?海外国家与地区在防疫放开后的表现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
疫情放开之后,为尽量缓冲疫情所致影响,政府通常出台医疗和经济政策
医疗政策加码,是为对冲疫情放开后的冲击;经济政策放松,是为加快经济修复,早日实现消费、就业以及经济活动正常化。
医疗政策方面,各经济体行动较统一,推进疫苗接种、分级诊疗和病毒研究
加快推进老年人与儿童的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高龄人群与儿童等弱势群体在疫情冲击波中面临更大风险,海外经济体针对性开发并普及儿童疫苗,并且推广老年群体接种加强针。
推进“分级诊疗”,增加医疗人员和ICU的投入,应对冲击波与医疗挤兑。多国和地区在放开后疫情短期反弹,遭遇医疗资源挤兑困境。在这个阶段,医院超负荷运转,新冠挤占重症以及其他疾病的医疗资源。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推广“分级诊疗”体系,将诊疗压力分担至基层社区,节约医院等核心医疗资源;并增加医护人员数量以及保障ICU床位等重点医疗资源。
继续药物开发与病毒研究,优化新冠治疗方案以及应对潜在变异性。
经济政策方面,各经济体重点不同,大体有刺激消费、加大投资、压低通胀
日本、新加坡与中国香港补贴居民消费、纾困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日本、新加坡与中国香港等消费型发达经济体,在放开前防控严格。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在疫情中受损严重。在放开后,政策补贴居民消费、纾困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加速经济恢复。
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加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注重基建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均出台以基建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复苏刺激政策。越南预算中约1/3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台湾地区加大基建、国防、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投资。
美国和英国收紧财政应对通胀和财政压力,确保长期增长潜力。欧美发达国家在疫情暴发初期就采取史上罕见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居民消费安全度过疫情冲击。防疫放开后,经济反而面临通胀与财政赤字损害长期增长的压力。
美国与英国均采取紧缩政策应对通胀和财政压力。美国居民部门财政补贴退坡,财政支出偏向更长期的产业政策。英国政府增税减支,力图降低通胀水平和政府赤字。
海外经验为中国疫情优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其一,医疗政策方面,需要保证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和充足的医疗资源。海外经济体的经验显示,放开后或有老年人等易感染群体增添医疗压力,医疗资源挤兑风险提升。目前我国老年人加强针接种尚未完全覆盖,病床、医生数等医疗资源仍有待加强,后续政策或在这块内容有所推进。
其二,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普及线上问诊有助于应对疫情冲击波。放开后,韩国与新加坡均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将诊疗压力分担至基层、社区,节约医院等核心医疗资源,有效分担医疗压力。海外经济体在“分级诊疗”过程中还结合了线上问诊方式。后续中国疫情优化或可参考相关经验推进。
其三,东亚经济体的经济政策以刺激消费、加大投资为主。无论是日本、新加坡还是中国香港,前期严格的防控措施压制居民消费、中小企业与服务业发展,内需疲软。防疫放开后政策均补贴居民消费刺激增长。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20年就出台大力度的消费刺激政策,并且封控执行力度偏宽,居民消费与服务业恢复更早更快。在防疫放开后,压低通胀成为政策主要目标。后续中国的防疫优化后经济政策或与其他东亚经济体更为接近。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政策演变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