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报告:现代货币理论(MMT)再思考
平安观点:
新冠疫情以后,美欧实施了大规模财政刺激,“现代货币理论”(MMT)是其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货币超发、政府举债和财政扩张不会引发高通胀,且即便有通胀也可以轻松地通过财政紧缩来解决。然而,这显然与当前美欧高通胀的现实发生背离。
一、MMT思想对通胀问题的漠视。与货币数量论不同,MMT否认了货币数量与通胀之间的密切关系。MMT认为,从“财政货币化”到恶性通货膨胀,至少存在以下三重“门槛”:1)调动“闲置资源”可以促进供需平衡。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可以抵消货币过度扩张。3)财政紧缩可以轻松控制通胀。此外,“经验主义”或是MMT支持者漠视通胀的重要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均实施了“量化宽松+财政扩张”,但长期保持“三低一高”(低通胀、低增长、低利率、高债务)格局。
二、美欧MMT失灵与通胀失控的原因。我们认为,MMT漠视通胀的理由中,有三个重要前提假设对于美欧而言并不成立,使得财政和货币刺激引发通胀的风险被严重低估:一是,“充分就业”缺乏合理界定,对充分就业的误判是美欧财政和货币刺激过度的主因之一;二是,货币主权未必“独立”,美国货币宽松对全球产生外溢效应,最终“反噬”自身;三是,财政紧缩实操困难,难以起到管控通胀的作用。但外生性的供给冲击也是通胀的成因之一,MMT不应对通胀的恶化负“全责”。
三、辩证看待和使用MMT。一是,正视过度财政刺激带来的通胀风险。过度的财政刺激,以及其衍生出的货币宽松需求,确有可能引发高通胀,尤其对于美欧等“资源利用已较为充分”的经济体。本轮美国财政刺激忽略了就业市场改善的滞后性与结构性问题。二是,不应忽视政策刺激的外溢效应。各国货币主权的独立性有强有弱,都需要在政策选择过程中重视外部环境与传导风险。三是,不应全盘否定MMT的思想。MMT在应对重大经济金融危机的实践中是相对成功的。而且,本轮全球的高通胀现象不能全部归咎于MMT:外生性供给冲击对通胀的影响客观存在;日本的经验亦表明,MMT或不是高通胀的充分必要条件。四是,解决通胀问题或需货币和财政加强配合。“解铃还须系铃人”,财政应与货币同步紧缩,才可能令发达经济体的高通胀受控。五是,我国在财政和货币配合方面更加必要、可行。当前我国经济或正处于有效需求不足阶段,恰符合MMT思想中货币和财政配合的大前提。与欧美相比,我国在财政与货币配合方面具备独有优势:抵御输入性通胀风险的能力更强、货币政策更加独立、不存在类似西方财政受政治经济周期干扰的情况。美欧通胀失控的教训,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财政与货币加强配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