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简评:基建定位提升范围拓展,我国进入大基建时代
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基础设施的定位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并对其内涵及范围进行了大幅深化拓展。联合资信相信,这次会议注定将成为中国基建史乃至经济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由此,我国进入涵盖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大基建”时代。我们预计,在大基建时代,政府部门引领信用扩张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并进一步带动企业部门信用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大基建投资在当前能够发挥稳增长作用,助力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同时,还将为未来一个时期的稳增长奠定基础,为我国经济较长期维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将基建定位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基础设施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受到较高重视。此次会议从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做出全面加强基建的决策及部署安排。这是党中央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上的深化,更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突破。
基建领域的范围得到大幅拓展。会议明确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要适当超前,布局有利于引导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会议对大基建的五个重点领域做出明确规定:一是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加快完善油气管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二是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推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发展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推动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加强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可见,这次会议从功能角度对基础设施做出了划时代的创造性划分,首次提出了网络型基础设施和维护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概念,大基建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战略性、全面性、系统性,也更有利于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得到强化。会议强调,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基建大规模投资主要是依靠政府信用扩张筹集资金,同时带动民间投资。会议专门就PPP模式在大基建中的运用提出要求,有望督促解决该模式在前期发展中出现的如运作不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加、合作方与政府双方之间违约频发等问题,真正发挥PPP模式在基建投资和运营方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运营效率、风险收益对等的积极作用。
当前启动大基建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长远意义。短期来看,当前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减,叠加疫情大规模反复、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和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等三大冲击,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一季度我国消费和出口增长均出现回落,投资增长出现分化,基建投资增速虽有回升,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而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长均有所下行。根据当前形势,房地产和制造投资难以在短期内提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基建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和政府信用扩张的带动作用,显然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可行有效途径。中长期来看,基建投资增长是内需增长的重要来源。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是重要的消费对象或生产投入,而且为生产、消费增长创造了便利和条件,将对生产经营和消费增长产生长远的促进效应。
大基建具有积极的信用影响,同时部分行业的信用分化将持续。总体上看,大基建的启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内需增长,增强和优化内循环,减轻当前面临的供给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扭转预期弱化,从而有效缓解“三重压力”,弱化“三大冲击”的负面影响。具体看,一是由于大基建涵盖范围广泛,因而会对整个制造业产生正向信用影响。与以往基建投资的受益范围仅限于工程服务、工程设备和建材等传统基建行业不同,大基建将对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产生广泛的需求拉动,从而对制造业产生广泛的正面信用影响。二是房地产行业信用分化继续存在。大基建投资将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减轻经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维持“房住不炒”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为房地产实现软着陆提供有利支持。同时,房企经营分化和风险释放可能继续存在,部分负债率高、扩张过快、经营不善、流动性差的房企,仍然存在违约风险。三是城投平台或将受益于大基建。长期以来,城投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次会议强调要搞好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资质较好的城投公司可能因为其在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地位和历史经验,而在大基建时代承接更多的基建项目,使其经营和融资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受益于大基建。同时应该看到,按照会议要求,大基建时代将加强监管,落实责任,评估督导、跟踪问效,严禁一哄而上和大水漫灌,因而对资质差、负债率高、过度依赖政府的部分城投平台,其信用风险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