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调研见闻:重估中国出口
宏观专题内容摘要
近期出口数据波动引发广泛关注,5月数据出炉之后,市场普遍担忧外需明显下滑,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中长期来看,一些外贸新趋势的可持续性如何?在美对华加征关税,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实施脱钩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产业链是否面临长期下行压力?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前往中国出口的两大重镇——宁波与广州,与出口链条上的各个部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综合一线调研情况与宏观外贸数据,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市场可能高估了外需下行的压力,长期而言,即使在“断链脱钩”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产业链的韧性亦不容低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重要发现:
近期外需并未明显下滑
一线调研情况显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最近几个月外需的形势在恶化。实际上,防疫优化以来,一些人与人接触的出口部门还有一些边际改善的迹象。
年内出口或好于预期
我们预计今年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可能仅有温和负增长,略好于市场的一致预期,主要有四点依据:首先,美国经济的韧性可能强于市场预期,特别是微观反馈的补库存可能对中国出口构成支持;其次,新兴市场需求较强且不完全受欧美需求影响,有望持续支撑出口;第三,下半年中外交往的进一步恢复有利于出口;最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与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也给企业抢单增加了价格优势。
当前出口亮点有哪些?
从行业来看,出口增速较快的包括汽车、家电、机械设备;从国别来看,出口增速较高的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富裕的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
站在当下:中国供应链的顽强超出预期
尽管“断链脱钩”的形势看起来非常严峻,但宏观数据显示,中国在各类出口数据中的份额都比较稳定,包括最为脆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究其原因,复盘调研反馈,我们认为:首先,中国制造在供应链齐全和技术人才充足方面仍有显著优势;其次,外贸企业灵活采取各种措施缓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并在政府支持下主动开拓了一些非传统市场。
展望未来:断链脱钩没那么容易
即使断链脱钩的压力不小,我们认为在未来两三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可能都不会明显下滑。第一,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趋势性高增有望持续;第二,兴起的跨境电商模式有助于突破贸易壁垒限制;最重要的是,我国的出口部门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激励充分、极具活力,在监管、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配合下,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产业升级,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与挑战。
风险提示:调研样本有限,政策与预期的不一致,地缘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