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 > 研报大全 >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周期的力量”系列(二):证伪“不衰退”:美国经济,这次不一样?

www.eastmoney.com 国金证券 赵伟,陈达飞 查看PDF原文

K图

  关于美国经济前景, 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是: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美国经济“不衰退”。 这是倒果为因,也不符合历史经验。 因为, 美国 1960 年以来的 9 次衰退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状态之后。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概率与软着陆的条件。

  美联储加息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 1958 至 2021 年,美联储执导了 12 次加息周期,其后美国经济共出现了 9 次“硬着陆”(即衰退) 和 3 次“软着陆”(或不衰退)。 但是, 不宜脱离加息周期的细节、经济状态和外生冲击,机械地得到加息周期下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关键问题是:这次会不一样吗?

  历史上,美国经济 3 次软着陆的共性是:美联储“逆风而行”,即在通胀压力兑现之前就加息,这样才能尽早遏制通胀,进而压缩加息周期的长度和降低加息的幅度,助力经济软着陆。 同样重要的是, 美联储能否在经济放缓后果断降息。 基本面参数对“着陆”方式也有显著影响。 以高 GDP 增速、高职位空缺率、高期限利差、偏高的失业率、低居民杠杆率的变化率、低通胀为初始条件的货币紧缩周期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通胀及其一阶导数。这一次, 认为美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的一条核心逻辑是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 因此, 失业率难以大幅上行, 可支撑着服务业消费。 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一逻辑。衰退在多数场景下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偏紧状态之后。 当前,美国“去通胀” 进程已有所放缓,通胀的进一步下行要求总需求更显著的收缩。因为,“牺牲率”与“去通胀” 呈非线性关系。

  3 次软着陆案例的比较:这一次, 美国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 1960 年至今美国共出现 3 次软着陆: 1965-67 年、 1983-84 年和 1993-94 年。 比较而言, 具备以下条件时,软着陆的概率更高: 第一, 美联储逆风而言,即在通胀水平较低,且上行动能偏弱时就提前加息。 3 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起点 CPI 通胀分别为 1.7%、 2.36%和 2.52%,核心 CPI 通胀分别为 1.23%、 3.21%和 2.79%。首次加息前通胀的斜率平均为 2.8%,说明通胀上行的动能偏弱。 并且, 在通胀转向和经济放缓后快速降息。

  第二, 实际 GDP 增速较高, 为紧缩政策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在 3 次软着陆情景中,加息前一季度的实际 GDP 环比(折年率)增速分别为 9.2%、 9.4%和 5.5%,均值 8%。 比较而言, 4 次浅衰退案例的均值为 3.0%, 5 次深衰退案例的均值为 1.8%。 软着陆情景下,反映经济前景的谘商会经济领先指标(LEI)也显著高于硬着陆——从软着陆到深衰退的均值分别为 5.1%、 2.2%和 1.9%。

  这一次, 美国经济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第一, 美联储实质上放弃了“逆风而行”规则, 加息周期明显落后于通胀——在加息周期启动时, CPI、核心 CPI 和 CPI 斜率均超过 5 次深衰退均值; 第二, 加息周期长度超过了 3 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均值和 12 次加息周期的中位数,虽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但通胀水平仍高,不确定性仍在, 何时启动降息周期还是未知数; 第三, 加息幅度 40 年之最,大于 12 次加息周期的均值;

  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为 40 年来新高, 美国经济较难逃逸衰退。

  美联储计划加息至“限制性水平”,以实现 2%通胀目标。 客观评估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一种方式是参照自然(或中性)利率。美联储估计的实际中性利率区间为 0.5-1%。 美国实际利率的现状是:短期实际利率依然为负, 年内趋于上行;5 年以上的中长端实际利率中枢为 1.5%。货币政策已进入紧缩区间, 紧缩程度趋于上行(主要是短端)。

  联邦基金利率低估了货币紧缩程度。 选取 12 个反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融资成本的指标,合成得到“代理利率”, 可综合刻画实体部门融资成本。 2022 年 11 月,代理利率的阶段性高点(6.4%)比当月的 FFR 高出 2.6 个百分点。

  国债利差倒挂表明货币政策相对于经济基本面而言紧缩过度。利差倒挂幅度越大, 表明货币紧缩程度越高,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压力越大。 在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国债 10y-1y 和 10y-2y 倒挂的峰值都超过了 120bp。历史上, 当利差超过 100bp,美国经济没有一次能够逃逸衰退。

  风险提示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的放缓不达预期;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代表东方财富观点。建议用户在阅读研报过程中,请认真仔细阅读研报里的风险提示、免责声明、重要声明等内容,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