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事件点评:超额流动性系列研究(三):超额储蓄能否如期释放
前序系列我们测算了超额储蓄规模,并仔细拆分了超额储蓄来源。本篇文章回答一个超额储蓄相关小问题,存款定期化是否成为2023年超额储蓄释放的障碍?
所谓超额储蓄,是指2022年居民“超额”持有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支取便利性不如活期存款。市场因此困惑,2022年积累而成的定期存款,能否在2023年释放出来?
2022年超额储蓄扩张,定期存款可以解释比重达65%。
自2020年疫情以来,居民部门存款定期化现象较明显。
以中资全国性银行为样本,2019年末居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比值为96%,截至2022年11月已经下降至66%。
2022年存款利率调降,叠加理财产品收益不佳,这两大因素加剧居民活期存款转向定期存款,即存款定期化。
2022年积累的超额储蓄能够在2023年释放,有两个关键原因。
2022年居民存款纷纷定期化,导致积累的超额储蓄主要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在,但这部分定期存款可以在2023年得到完美释放。原因有二:
第一,定期存款实际可以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完全可以在未到期前被提前支取。提前支出时,居民只损失利息,并不损失本金。定期存款利息并不高,所以提前支取对居民而言并不是太大的阻碍。
第二,绝大部分存款期限小于一年。即便是自然到期,2022年形成的超额储蓄也能够在2023年释放,至少期限小于一年的存款可以完美释放。
当前银行存款绝大多数是1年以内,一年的时间跨度内支取较为灵活。
首先需要强调,我们聚焦的居民超额储蓄,是指居民超额存款。所以观察超额储蓄能否释放,我们选取部分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以2022年上半年经营数据来观察居民存款期限分布。
存量上,银行存款期限分布主要在一年及以内,占比超70%。3个月以内排序第一,3个月到1年排序第二,最后是1-5年。1-5年期存款占比约18%,即便假设这部分存款全部为居民持有,那么1年期以内的居民存款占比仍达到70%。
增量上,2022年银行存款增加最多的是两类,3月-1年和1-5年。对比去年同期,增长最快的是3个月至1年期,以及1-5年期这两类期限存款。最终结果是3个月至1年期定期存款占比大幅提高。换言之,今年定期化而来超额储蓄,主要流向3个月至1年期。
定期存款本就可以提前支取,不受期限的实质性约束。
根据《储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定期存款可随时支取“定期”特征不成为居民存款转化的约束。
一则短期(一年期以内)居民存款占比仍高达70%。这部分存款在2023年使用时,不会有期限约束。二则定期存款可随时支取,只损失部分利息。
总言之,所谓定期存款的“定期”特征,并不是2023年超额储蓄释放的障碍。
风险提示:地产表现超预期;政策调控超预期;疫情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