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事件点评:需求不足的政策应对
自从4月经济数据走弱以来,市场便不断降低预期,并在弱现实交易中等待政策强刺激。上周五,一则关于青岛房地产房票制度的消息,点燃了市场乐观情绪,确切说情绪颇为高涨。
当日上证综指走高0.79%,等顺周期板块领涨。与此同时玻璃、纯碱等大宗迎来反弹,单日涨幅分别4.39%和9.04%;十年国债利率小幅上行1.3BP;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也收在了7.09,5月开启的人民币贬值趋势暂时止稳。
我们之前在《Q2关键的三个数据》中提示,二季度或迎来出口同比转负、地产销售走弱、青年失业率维持高位,这三大数据组合意味着有可能启动逆周期政策。
我们还在《还有多少政策可以期待》中,梳理历史既有逆周期政策,给出经验维度答案:逆周期政策一般在七个维度给出综合解决方案。分别是传统工具放松、地产宽松、消费刺激、就业改善、民营扶持、外资吸引、债务风险控制。
如果说市场将青岛房票政策解读为,政策层面已经关注并着手积极应对经济疲弱,市场之前期待得到初步回应。那么现在市场又迎来一个新的困惑,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视角等待未来或有的政策组合?换言之,推动经济走出疲弱态势,政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当下经济的现实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应对无外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推动经济走出有效需求不足。
理解有效需求不足的微观成因之后,我们认为政策应对或在三个方面有所着力。
提振预期,提振风险资产价格信心并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缓解缩表,延缓居民缩表节奏以及控制城投风险;
修复就业,关键在于修复民营和外资企业投融资意愿。
资本市场定价反映有效需求不足,既是当下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政策应对的现实背景。
年初至今市场定价主线非常清晰,从强复苏到弱复苏,再到riskoff,预期快速走弱。市场到底在定价什么?我们认为答案在于4月两个关键数据变化。
(一)高频数据显示地产销售量价从4月中下旬开始快速走弱,宣告开年2-3月地产销量反弹只是疫情达峰后需求集中释放,地产持续动能偏软。
(二)5月公布4月通胀和金融数据,央行一季度货政执行报告提到,“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但面对同比为负的PPI以及持续在零值左右的核心通胀,加上4月新增居民信贷-2411亿元,市场担忧实体需求偏弱。事实上今年3月初两会宣布5%的全年GDP增速目标,此后市场扭转定价预期,从强复苏转向弱复苏,说明市场在3月初已有心理准备,全年经济不会有太强表现。
4月地产、通胀和金融数据之所以能够引发资本市场riskoff,这是因为实体增长和金融资产负债表共振走弱,我们理解这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典型表现。正如四月政治局会议提到的,当下宏观经济“需求仍然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微观成因以及宏观表现。
4月政治局会议直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宏观层面的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在微观机制上找到成因。
居民和企业个体收入现金不足,当期消费和未来投资预期转为谨慎。私人部门缩减消费,降低投资,甚至主动降杠杆,收缩资产负债表。
微观层面收入预期下降同时降杠杆,可以在宏观数据上得到印证。
(一)CPI同比持续低于2%,核心通胀同比约在1%,代表居民消费倾向偏低。
(二)存款增速高增,居民避险情绪较高,因为存款可以说是居民主要资产配置中安全系数最高的配置选择。近来中国居民存款增速攀至十年新高,反映居民风险偏好降至偏低水平。
(三)还有就是居民信贷新增净投放量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尤其4月,居民信贷甚至弱于去年同期,要知道去年疫情原因人流活动受限,居民购房活动难以正常进行。4月居民信贷负增直观反映提前还贷微观行为,实则深刻描述当下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
应对有效需求不足,未来政策或有三个着力方向。
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投资均属于现金流量问题。当现金流量预期不稳定,遇上存量资产负债扩表降速,两者共振带动全社会需求走弱。
这种情况下,单靠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走出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一定困难。这也是为何面对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开始积极应对。
4月政治局会议提到“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我们理解4月政策层面对现实经济给出更客观的回应。
既然当下经济的短期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目的在于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则未来政策着力点或落在三个方面——提振预期、缓解缩表、修复就业。
应对有效需求不足,我们重点可以期待三类政策。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晰获知,中国应对经济疲弱可以启用七个维度的政策方法。针对当下现实矛盾,政策只有着力提振预期、缓解缩表以及修复就业这三方面,才能够真正带动中国走出有效需求不足。
提振预期,一是改善风险资产价格预期,二是改善收入增长预期。
缓解缩表,首先缓解提前还贷所致的居民缩表进程;其次控制城投债务风险。
修复就业,关键在于修复民营和外资企业投融资意愿。
风险提示:地产修复不及预期;海外衰退超预期;国内政策调控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