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要点解读:如何理解“5.0%左右”的增长目标和财政货币政策安排?
202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了2023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并对重大宏观政策做出安排部署。对此,我们做如下要点解读:
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0%左右”,高于上年3.0%的实际增长水平。这意味着疫情冲击消退后,今年宏观经济将经历一个回暖向上过程。这一目标体现了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要求。考虑到2023年海外经济在全球货币政策收紧滞后影响等因素作用下将有所减速,这也意味着今年国内宏观经济将逆势回升。
我们理解,《报告》之所以将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0%左右”,或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这一增长目标与当前经济潜在增长动能基本匹配,符合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增速要求。根据2021年3月发布的央行工作论文的测算,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在5.1%-5.7%之间;另外,2021年9月易纲行长在《金融研究》刊发的文章《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仍有望维持在5%-6%的区间”。
在2020年11月发布的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所做的说明中,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其中隐含GDP增速为年均4.7%。这样来看,今年“5.0%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经济增速的要求。
其次,这一增速目标能够为“保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历史上看,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新增城镇就业200万左右。2023年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考虑到当前宏观政策聚焦“保就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确保完成今年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