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政治局会议要点解读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我们对本次会议的要点做以下解读:
一、本次会议在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要调整之际召开,对判断下一步我国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具有关键意义。
当前各地防控政策正在根据疫情形势发展,进行三年以来最重要的优化调整,总体方向是逐步放松管控,引导社会经济恢复常态。由此,市场对2023年国内经济走势的信心显著改善,这已在近期资本市场上得到一定体现。可以看到,本次会议强调明年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疫情防控政策的大方向已经确定。2023年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将是“走出疫情”。尽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波折,但社会经济生活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的大局已定。
本次会议强调,2023年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认为,这意味着在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扰动趋势性缓解后,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反弹,其中疫情影响消退后的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进而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判断,明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出“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5.0%至6.0%,显著高于今年约3.0%的增长水平。这意味着202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背景下,中国经济将逆势走强。
二、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其中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是重点所在。
本次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考虑到短期内疫情对宏观经济还可能存在一定扰动效应,房地产行业仍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2023年经济增长动能很可能前低后高。加之明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明显减弱,我们判断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这尤其会在上半年有明显体现。
我们判断,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2.8%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不会明显低于今年的3.65万亿。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速回升,同时也能抵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考虑到2022年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预计明年这些政策工具将逐步退坡。我们判断,明年财政政策“加力”的重点,或将从今年的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实施大规模退税转向全面提振消费——我们判断2023年上半年各地财政部门促消费政策有望持续加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货币政策方面,在经济增速回升背景下,2023年出台新的降息降准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明年物价形势整体温和背景下,货币政策转向大幅收紧的概率也较低。2023年央行将继续引导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宽信用过程也将在上半年持续。这将为财政政策发力以及推动经济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会议未提及房地产,但我们判断,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可以看到,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低迷一直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我们判断,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中,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调,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最早有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1月落地。这意味着即使2023年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定,但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会持续推进。我们判断,2023年年中前后,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趋势性回暖,这将结束行业约两年的下行周期。这一方面是对本次会议要求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具体落实,同时也会从根本上改善明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动能。
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宏观政策的重心有望从逆周期调控回归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等,将成为2023年宏观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我们判断,明年围绕切实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等,各部门有望出台一批具体措施。这不仅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还将将为我国经济在中长期内保持5.0%左右的较高增长水平提供基础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