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 > 研报大全 >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粤开宏观】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重出江湖,稳消费稳增长

www.eastmoney.com 粤开证券 罗志恒,马家进,原野 查看PDF原文

K图

  受疫情严重冲击,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凸显,除了稳定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扩大基建投资外,刺激汽车消费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密集出台了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我们在稳增长系列报告《专项贵“进”与城投债“退”,如何影响基建?》《房地产何时见底?》之后再度准出消费稳增长报告《刺激汽车消费的效果评估》,分析汽车产业在国民经齐的作用,比较本轮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具体措施,并展望效果。后续还将从中长期视角推出《中国汽车消费:发展格局、影响因素及未来超势》

  一、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汽车产业具有体量大、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影响面广、消费占比高等特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从生产角度看,汽车制造业总产出、增加值分别占制造业的7.2%和7.0%,均居于第三位,体量较大。

  2、从产业链角度看,汽车产业链几乎覆盖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对服务业产生需求支撑。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完全消耗系数,汽车生产对有色金属(轮钢、发动机、电池等)化工产品(防冻液、电解液等)计算机电子设备(汽车电子)黑色金属(车身、汽缸等)通用设备(焊机等)橡胶塑料(轮胎、转向盘等)消耗较大。同时,汽车销售依赖专营汽车零售店以及广告等营销宣传,对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等配套服务需求较大。此外,汽车产业对社会生产拉动作用大,每增加1单位终端需求,会带动其他产业释放近3倍的产出效果

  3、从投资角度看,近年来汽车固定资产投资在制造业投资的占比稳定在6%以上,2021年汽车制造业投资占比为7%,居制造业前列。

  4、从消费角度看,汽车已成为商品消费中最重要的分项。2021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中,汽车类消费占比达到28.5%,居于首位

  二、新一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密集出台

  刺激汽车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一方面,汽车销售、生产降幅明显,4月同比分别下降31.6%和31.8%,具有政策刺激的必要性和反弹空间;另一方面,汽车产业具有体量大、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影响面广、消费占比高等特点,刺激政策能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

  1、放宽汽车限购,购置税减免。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其中明确要求“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2、新一轮“汽车下乡”,多地出台购车补贴政策。5月27日,工信部召开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组织新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出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多个省市相继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包括以旧换新优惠、购车发补贴、发消费券、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多种方式。

  三、本轮政策刺激效果展望

  本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工具多、力度大、范围广,将有效提振汽车消费,进而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加速相关行业恢复和增长

  1、已出台的放宽汽车限购政策将直接增加汽车销量8万辆。广州和深圳将于5-6月期问,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增加3万和1万个购车指标;上海则将于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

  2、汽车购置税减免600亿元有望拉动100-200万辆新增汽车需求。若按3-5倍的消费动杠杆以及均价15万元左右的主流消费车型计算,600亿元的购置税减免有望新增100-200万辆的汽车销量

  3、汽车下乡、购车补贴等政策或再新增几十万辆汽车销量。从各省市已出台的政策来看,购车补贴力度约为购置税减免力度的一半左右,其中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大于燃油车。

  四、影响刺激效果的其他因素

  本轮汽车消费刺激与前几轮的背景存在不同,政策效果可能低于预期

  1、疫情冲击供应链产业链,汽车生产或无法足额满足汽车销售需求。目前,上海、江苏仍面临人员返岗复工率低、产能利用率低等诸多困难,复工复产进展缓慢,其零部件供应还不能满足汽车生产需求,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刺激效果。经济下行,居民收入下降,同时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增加,居民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消费额度下降。汽车作为大额非必需品,居民购买决策或更加审慎。

  3、地方政府财政紧张,车企面临成本端压力,政策补贴和销售让利空间有限。汽车下乡和购车补贴等政策成本需要由地方政府和车企等负担,但是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车企面临长期亏损和原材料价格涨价等困难,导致政策力度受限。像广东和山东的刺激政策均仅截至6月底,实施时间较短。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供应链产业链恢复超预期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代表东方财富观点。建议用户在阅读研报过程中,请认真仔细阅读研报里的风险提示、免责声明、重要声明等内容,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