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基本面”系列:特殊再融资,旧壶装新酒?
四季度伊始,特殊再融资大幅放量,与以往有何不同、背后原因、对经济的影响?本文梳理,敬请关注。
一问:特殊再融资发行,有何新变化?规模放量、一般债占比抬升、期限拉长、成本降低
四季度伊始,特殊再融资券再度放量、单月超万亿,年内或仍有2000亿元特殊再融资待发行。10月,再融资券中标注“偿还存量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发行规模超1.3万亿元、创历史单月新高,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有关。根据17省市公布地方债发行计划、及到期情况等,11月、12月,或仍有近2000亿元再融资券用于化债。
与以往不同的是,特殊再融资中一般债占比明显上升、较去年抬升近25个百分点至70%左右。2020年底以来,特殊再融资“接棒”防风险,从债券类型来看,2021年、2022年特殊再融资中一般债占比在40%-50%左右,2023年以来,特殊再融资中一般债占比明显抬升、前10月达70%左右。
发行期限也明显拉长,利率下行至3%以下、较年初进一步回落10BP左右。2023年10月,30年期特殊再融资发行达690亿元左右,2021年10月也曾出现、规模相对较小、125亿元左右;长端债券发行增多,带动加权发行期限明显回升、至8.7年左右。期限拉长的同时,成本明显回落,其中,一般再融资加权利率自年初的2.86%回落至2.74左右。
二问:结构特征、原因为何?向西部倾斜,与部分省市现金流压力大有关,也有助于化债
区域分布上,特殊再融资券向西部明显倾斜、尤其是一般再融资,云、蒙、贵三省占比近3成,个别东部省市也相对较多。10月,超万亿的特殊再融资主要分布在西部省市、占比达47%,具体省市中,云、蒙、贵、津、辽等省市发行均超800亿元。和规模特征一致的是,西部一般再融资占比也明显较高、区域平均达80%左右,云、贵等省市为100%。特殊再融资分布的结构性特征,与部分省市现金流压力较大等有关,也有助于部分省市降息展期化债。城投融资自2022年来明显走弱,部分弱区域、弱资质平台融资持续收缩,募资也大多用于“借新还旧”,现金流相对脆弱,部分违约风险甚至有所露头。特殊再融资偿还地方债本金、置换“隐债”等,或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省市的“燃眉之急”。
其中,一般再融资作为支持主力,或与地方项目收益相对较弱、土地财政拖累偿债资金来源等有关。特殊再融资中,一般债占比高、与偿债资金来源相对稳定等有关。而专项再融资偿债主要来源项目收益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前者收益相对偏弱、后者在土地市场降温下已明显走弱,例如,2023年前7月专项债付息占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创新高至15.2%。
三问:特殊再融资化债的影响?防风险与稳增长并重,部分债务压力较低东部省市或扛起稳增长大旗
特殊再融资发行加快,稳定部分省市的再融资现金流、将潜在风险“关在笼子里”。2023年城投债到期创近年新高、达3.6万亿元,低评级城投债占比抬升至33.6%。结构来看,部分中西部省市低评级占比甚至高达一半以上,潜在的尾部风险或相对较大;特殊再融资发行一定程度上帮助地方恢复、稳定再融资现金流,缓解还本付息压力等。
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特殊再融资有助于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债务压力,助力稳增长“轻装前行”。地方债务置换、有助于大幅降低付息成本、化解债务风险;同时,伴随地方债务的持续累积、政策也一直在完善新增债券的分配机制,以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需要;地方债务置换等,有利于部分省市融资注入“新鲜血液”。
部分东部省市债务压力相对较小、项目较多,投资的延续性或相对较好、扛起稳增长“大旗”。2023年以来,批复的重大项目中,浙、粤等东部省市项目预算相对较多、1400亿元以上。“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下,专项债融资配套也明显向部分中东部省市倾斜,例如,广东前三季度专项新券占比达21%、较2021-2022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左右。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