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33项政策理解:抗疫稳增长的旧瓶和新酒
疫情令经济承压,4月各项经济指标已经充分反应这一点。高频数据显示5月地产、消费仍疲弱,供应链修复进程迟缓。疫情持续压制经济活力,市场期待更大力度的稳增长政策,尤其是能够切实落地的有效措施。
5月23日国常会召开,会议给出33项稳增长措施,共涉及六个方面,财政、金融、供应链、消费投资、能源安全、失业保障。
33项措施细致全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稳增长领域,也一定程度回应了市场对“增量政策”的期待。
33项稳增长措施,是典型的一揽子抗疫稳增长政策。
33项措施看似繁杂,有三条清晰的稳增长主线贯穿其中,亦为抗疫稳增长的三个目标:保内需、保企业和保生产。
保内需,主要是稳定地产、消费和基建这三块传统内需;保企业,旨在用金融财政手段稳定企业现金流;保生产,着重缓解当前中下游企业面临的供应约束。
以此作为抗疫稳增长的政策框架,可以发现所有增量政策都在这一框架内展开,本次国常会33项措施也不例外。
33项政策的大部分内容是在“保内需、保企业和保生产”基础上或加码政策力度,或补充政策细节。这次国常会一揽子抗疫稳增长政策,较有新意的是四则务实的细节政策。
(一)保障货运通畅,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
(二)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
(三)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四)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
其中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最引人关注。
33项稳增长措施,蕴含三大产业链机会。
汽车产业链受益于供需共振。乘用车购置税减征可以刺激汽车需求,东北和长三角疫情逐步收敛,汽车产业链还将受益于供应链修复。
地产产业链受益于需求刺激和融资改善两条政策逻辑。2008年和2015年同样面临地产下行,相较前两轮地产快速下滑时期,本轮地产需求刺激力度还远不够,由此判断目前地产政策仍在宽松进程之中。这次国常会提到“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我们理解,这一点或利好民营地产企业融资条件。
基建产业链同时受益于资金充裕和项目到位。本次国常会提到“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预示年内基建预算内外资金均较为充裕。此外,国常会指向年内基建仍会在水利投资、地下管廊、电力投资、城市铁路和城际轨交等领域持续发力。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经济趋势超预期;稳地产政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