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开宏观】财税中国系列山东篇:经济转型的“大象”,财政的特点与难点
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是孔子诞生、泰山崛起、黄河入海之地,其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领先全国的农业产值、完整齐全的工业门类、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山东成为我国北方最强省份,经济体量常年保持在全国前列。2021年山东省GDP首次突破8万亿,经济总量连续32年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江苏。总体而言,山东省综合实力强劲,区域发展协调,其财政特点集中表现为:对中央财政有净贡献、省级财政相对分权、制造业创造税收占比高、偿债压力相对不大等。
但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中长期发展逻辑变化的背景下,山东总量优、结构差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未来经济与财政面临一定挑战:一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占比偏高,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2021年山东省上市公司中以潍柴动力、万华化学、兖矿能源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营收占比达到53.0%,高出东南沿海五省7.3个百分点;以海尔智家为代表的集体企业营收占比达到11.3%,而东南沿海五省为0.3%。二是山东整体产业结构偏重,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石化、钢铁、轮胎等行业减碳、降耗、压产任务繁重,绿色转型任重道远。三是山东在家用电器、轻工制造、基础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占优,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导致财政收入总量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经济创造税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山东作为全国唯一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2021年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对山东公共服务提出考验。五是山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较高,房地产进入下行期将冲击山东部分地市可支配财力,加大省级政府调控压力与部分区县化债压力。
"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在确保财政收入平稳运行、引导各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需要发挥经济大省的担当、増加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贡献力量。
一方面,要强化优势、补足短板,大力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税基。一是破除儒家文化中"官本位'"重仕轻商"的传统思想,进一步降低对国有大企业的依赖程度,鼓励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方向发展,夯实先进制造业强省根基,同时发挥农业大省的比较优势,巩固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提升农业创造税收的能力。三是加快推进“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山东半岛城市圈战略地位,发挥济南、青岛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建设胶东、省会、鲁南三大经济圈。
另一方面,要发挥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方面的基础作用。一是在保障各地既有财力的基础上,促进新増财力在级次之间、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精准支持高质量发展。健全"财政-银行-保险-担保"财金联动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股权投资、PPP等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要素向高质量发展集聚。三是深化省财政直管县体制改革。
风险提示:房地产市场超预期下滑冲击地方财力;夕卜需回落影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