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 > 研报大全 >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宏观研究报告正文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大决心?哪些抓手?

www.eastmoney.com 东吴证券 陶川,邵翔,段萌 查看PDF原文

K图

  明年稳经济的决心有多大?尽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会议对于稳经济的诉求可能是近10年最强的一次:从整体上看,关键词频方面,“发展”和“稳”出现的次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篇章结构上,继续靠前陈述对当前和明年形势尤其是压力方面的看法。

  从主要内容看,宏观政策上,对于财政、货币政策“加力提效+精准有力”的措辞组合较以往明显更加积极;重点任务部署上,罕见地把扩大内需放到首位,消费的优先级放在投资之前,并进一步将住房改善和恢复消费放在第一位;在政府工作和凝聚共识中,再次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求“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有哪些抓手?可以概括为“3+1”:消费(房+车),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另外稳定外需和外资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有哪些政策工具?货币和财政双发力,传统工具包括适当提高赤字率(3%以上),维持较高水平的专项债规模等,贴息是本次会议的亮点,将作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载体,这说明明年政策性金融工具、各种定向的专项再贷款等存在较大的空间。除此之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相配合将为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指明重要的方向。具体来看: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意味着什么?今年会议是近10年以来宏观政策表述最积极的一次,此前从未出现过“双发力”的提法。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加大力度+灵活适度”下,2016年财政赤字率攀升至3%,同时货币政策加大了支持力度,新增PSL9750亿元为史上最高。2018年会议财政政策也提及“加力提效”,但是对货币政策更加谨慎——“松紧适度”,2019年财政赤字小幅增加0.2个百分点,但专项债规模大幅增加8000亿元。展望2023年,预计赤字率将上升至3%以上(2022年为2.8%),而考虑到地方专项债规模增加空间有限(更多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明年诸如政策性金融工具、PSL以及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财政贴息将成为重要的补充和看点。

  不过,财政货币政策要取得稳经济的效果离不开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加杠杆,也即是内需的稳定。稳经济从来不能只靠政府和政策,一方面,从2016年和2019年财政发力的经验来看,有了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加杠杆经济才能真正企稳;另一方面,2021和2022年是“反面教材”,少了企业和居民的参与,政策稳经济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被放在了优先的位置:

  2023年消费优先级高于投资,而居民消费的大头短期看是“买房+买车”,长期看则还有“养老”。房和车在居民支出中体量大、弹性足,是短期稳定消费最有效的抓手,预计明年利率(尤其是房贷利率)仍会下调,相关减免税政策有望继续,但是如何鉴定住房改善型消费可能是明年需求端政策制定需要关注的内容。“养老”消费作为统筹当前和长远的重要结合点,短期内对于经济的拉动较为有限,当时中长期看伴随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起底消费需要多管齐下,除了稳就业、增收入外,消费券可能是能够较快改善居民消费倾向的重要工具。2022年我国消费者信心已下滑至历史低位,消费累计同比增速很可能录得负值。2023年尽管防疫政策大幅优化将带来利好,但不足以弥补消费的缺口。预期和信心的回暖通常需要政策的引导,我们认为明年中央主导的普惠性政策可期,形式或为数字消费券。

  企业加杠杆: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投资+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本次会议对于企业端的诉求同样强烈,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前者意味着制造业投资在明年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后者则意味着基建投资要继续发力,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杠杆,通过“加力”的财政撬动更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落地。

  四季度以来的政策基调对投资有何启示?我们认为2023年为主题投资大年,稳增长、安全和养老服务相关的板块值得关注。结合大会、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十四五”规划,我们对科技、生物、能源、粮食、养老服务和产业链这七大领域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投资主线聚焦医药、半导体、信创、新能源。我们认为核心关注点有三个:

  一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领域。“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作为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涉及基本民生保障和粮食能源保供的领域。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并提出“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支持养老服务消费”。我国养老配套设施建设有望迎来政策红利,重点关注养老服务相关领域,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医疗研发等领域前景向好。此外,保障民生的粮食和能源安全领域也值得关注,涉及储能、种植业等产业。

  三是产业链韧性的相关领域。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自主、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十四五”规划指出,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数字经济、信创、电力设备、新能源等行业有望迎来政策红利。

  风险提示: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超预期反弹,防疫政策大幅收紧;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力度不及预期。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代表东方财富观点。建议用户在阅读研报过程中,请认真仔细阅读研报里的风险提示、免责声明、重要声明等内容,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