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报告:地方审计报告,透露的信息?
近期,多数省市披露的2021年财政审计报告,透露哪些问题,有何解决措施,及潜在影响?本文梳理,可供参考。
一问:地方审计报告,透露哪些问题?专项债使用、政府债务管理等居多
近期,地方财政审计报告密集发布,披露财政预算管理、重要政策落实等审计情况。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全国有23个省市公布了2021年审计报告,披露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情况的审计,及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情况;就相关问题,审计报告建议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等。
专项债使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已逐步成为地方财政审计的重点。过去三年的审计报告显示,专项债问题被提及比例,由2019年的70%左右上升至90%左右;其中,项目准备不充分、资金被挤占挪用、扩大使用范围、超进度支出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审计也明显加强,审计建议中提及防范风险、加强债务管理的比例由2019年的29%提升至2021年的65%。
二问:报告透露的问题,或如何解决?优化专项债分配、强化各类债务监管
为解决专项债相关问题,专项债额度分配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核和全流程监管等明显加强。2021年起专项债额度分配实施“不撒胡椒面”,2022年进一步实施“奖罚分明”,支出进度慢的地区将被扣减额度;同时,财政部开始对专项债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等实施全流程穿透式监管。财政部还与发改委合作,加强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格项目审核等,来提高专项债项目质量。
防范化解隐性债务持续推进,部分地区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在地方财政审计报告披露之前,今年财政部已通报十余起地方隐性债务问责案例,相关会议和政策等也反复强调不能新增隐性债务;在此背景下,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增长已逐步放缓。同时,隐性债务化解在逐步推进,多省市发行特殊再融资券置换存量债务;广东、上海、北京等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进一步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
三问:相关问题化解的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但面临稳增长与债务平衡
伴随专项债管理优化等,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或有所改善;但疫情反复等,可能影响专项债资金落地节奏。部分地方审计报告显示,2021年专项债闲置比例约15%左右、较2020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今年额度向优质项目较多、债务压力较小的东部倾斜,东部地区实际支出进度也相对较快;但疫情反复、项目与资金不匹配等,导致上半年专项债资金整体落地偏慢,年中以来资金落地或在加快。
稳增长“加力”下,平衡稳增长与防范化解债务,需要挖掘项目、经济大省和“准财政”等潜力。隐性债务监管趋严下,地方稳增长能力与意愿下降,城投债“借新还旧”居多、公益性项目缺少外部融资等现象突出;土地收入下滑进一步掣肘了稳增长能力、加大债务压制。为此,加强项目储备和审批、加快成熟项目施工,鼓励有条件的省市主动作为,强化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等,成重要抓手。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