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直觉与反直觉(七):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的谜底
今年一季度各项数据之间矛盾重重,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出口。 同样反映出口的两个指标,一边是热火朝天的 3 月出口额(同比 14.8%);另一边是仍在挣扎下滑的出口交货值(同比-5.40%),两个指标给出的出口信息截然相反。
为何出口额与出口交货值,两者之间差异如此之大? 本文对此做出解析。
历史上出口额与交货值曾经多次背离
虽然历史上出口额与交货值大体趋势一致,然而也有不少时间两者背离。
出口总额与交货值增速持续背离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分别为是 2006 年 11 月至 2007年 7 月、 2010 年 2 月至 2011 年 3 月和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10 月。
有意思的是, 出口总额与出口交货值背离时期,通常发生在出口改善初期, 期间中国出口生产一般供不应求。 这一现象为我们理解出口总额与交货值之间背离埋下伏笔。
出口额与交货值,两者之间的背离主因在于统计方法不同
第一、 库存消化过快导致出口额高于出口交货值。 出口交货值统计当期生产的商品,只不过这些商品限定为用于出口交易, 或是出售给外贸经营部门并最终用于出口。出口额统计实质性出关的所有商品,包括当期生产的,也包括往期生产并积累下来的库存。
当本期订单交付量快于生产补库量, 即库存消化过快时, 出口总额便大于出口交货值。第二、 规下企业或非工业品出口强势,将导致出口额高于出口交货值。 出口交货值统计对象是规上工业企业,出口额统计所有企业。 相较出口交货值,出口总额不仅包含规下工业企业生产并出口的商品,还包括非工业企业生产的商品,例如农产品。
海外需求突然好转时,规下企业供给弹性更大, 此时出口交货值(规上工业企业口径)便低于出口总额(全口径)。
第三、 来料加工占比提升造成出口额高于出口交货值。 出口总额按商品全价进行统计,出口交货值对于来料加工产品,仅计算加工费。
当本期来料加工贸易占比提高, 出口总额便高于出口交货值。
今年 3 月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来料加工并非主因。
近年来料加工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2023 年 3 月这一占比更是进一步下滑。 按上述逻辑推演,来料加工占比下降,应该带来出口总额与交货值差距弥合。来料加工逻辑显然不能解释今年一季度二者指标背离。
今年 3 月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原因之一,小企业订单加快回补。
去年四季度受国内疫情和海外经销商去库影响,外贸企业出口订单意外停滞,这部分订单在今年一季度集中回补。
规模以下企业生产和需求弹性更强,订单集中回补时,小企业出口占比明显提升。 因出口交货值统计规上工业企业出口,出口总额包括所有企业出口,最终今年 3 月订单回补之时,出口交货值低于出口总额。
这一点可从两个宏观数据中得到印证,一是 3 月小企业 PMI 出口订单指数明显好于总体新订单指数;二是 3 月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弹性更大。
今年 3 月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原因之二,出口商品库存消化。
一季度回补订单在 3 月出现集中交付, 3 月出口商品库存加速消化。
出口额统计出境报关商品,包括当期生产的产品以及之前商品库存;交货值只统计当期生产的商品出口。 3 月用库存消化的方式补足出口,最终带来出口额大于交货值。
对此我们可以观察义乌市场景气度指标。 2023 年 3 月,义乌小商品出口价格指数大幅攀升,反映 3 月义乌市场供不应求,侧面反映小商品库存消耗事实。
3 月出口额较高, 而出口交货值偏低,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交叉验证,共同指向一季度出口真相——去年底订单回补至今年初。 小商品订单回补弹性更大, 叠加出口商品库存消化,最终 3 月呈现出一个令人费解的高额出口增长,这并不是一个能够长期持续的出口同比增速。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超预期衰退;贸易方式转变; 汇率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