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本轮猪周期对CPI影响力或削弱
2022年7月CPI录得2.7%,低于市场一致预期。为何猪肉价格环比大幅上行,但是对CPI却低于预期?
一个意料之外,权重下调后猪肉价格对CPI驱动力显著减弱
7月猪价大幅上涨,引发市场对居民通胀的担忧。有趣的是7月CPI数据出来后,通胀并未如想象中强烈。
7月局部疫情反复导致服务业价格走弱,核心通胀持续偏低。除此之外,猪价上涨未能等幅影响CPI,这是7月通胀低于预期的重要原因。
年初以来猪价同比增速的确在快速上行,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猪价对CPI的影响权重年初以来持就在续下滑。1月至7月,相关权重已下滑近4成。
进入7月后,猪价同比由跌转涨,且价格波动率陡增。然而市场普遍忽略了CPI中猪肉价格权重下调事实,也就相应高估了7月猪肉价格对CPI同比上行的驱动力。
本轮猪周期对CPI同比影响弱化,下半年或难兑现“猪油共振”逻辑。
我们仔细回顾并梳理了CPI权重设置方法,推算得到今年8至12月的猪肉价格权重。预计今年下半年的猪肉权重或在1.5%,低于2021年2.3%水平。
猪肉权重显著降低,意味着只要下半年猪价有序上涨,猪肉价格对CPI同比上行的驱动力弱于往年。
市场之前普遍担忧猪油共振对中国CPI的上行驱动,是否会将中国CPI引向一个比较高的读数。根据我们对CPI权重设置的理解,本轮猪周期对CPI的影响或不及市场之前预期。
下半年CPI大概率同比上行,但无需过度担忧CPI上行幅度。
无需担忧“结构性”通胀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性掣肘。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开设专栏4探讨“应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市场对未来央行货币操作转向担忧升温。
首先需要明确,任何一次“阶段性反弹”“结构性”通胀,不会引发货币调控大转向。央行总量货币调控需要应对的是典型的周期性(或趋势性)全面通胀,这是刻在央行货币调控框架中的基本规则。应对结构性通胀,或者阶段性物价反弹,或运用局部定向操作,或诉诸于其他领域政策,例如产业政策,而非总量货币收紧。
既然央行在二季度货政执行报告中将未来通胀定义为“结构性”和“阶段性”,基本决定了年内我们很难见到大的货币政策转向。下半年我们依然面临的是总量宽松的货币环境。
货币政策总量方向不转向,那为何央行还是要强调通胀?我们认为目的在于提醒市场,财政等被动因素转变,未来市场或迎来边际转向的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或许从极宽走向偏宽。
风险提示:经济走势超预期;疫情发展超预期;测算方法及口径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