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宏观经济展望:云开雨霁,待而后生
回顾2022年,经济增速放缓,基建拉升作用加强,房地产给经济带来较大拖累,消费表现疲弱,出口起到拉动作用。外部扰动和政策溢出效应,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政策和经济走势对全年的大类资产价格形成较强驱动作用。
随防疫政策调整,2023年,我国经济有望迎来疫后复苏。二十大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发展和安全将是未来的主要方向。2022年低基数作用和政策扶持下,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预期超过5%,国内经济表现预期明显好于海外,宏观环境逐步回归正常化。
地产投资拖累减少,基建、制造业支撑作用延续,增速中枢回落。房地产融资端政策逐步放松,“因城施策”方向下,需求端刺激政策持续放开,非一线城市的限购、限贷、限价、限售、公积金贷款等限制性的措施有望放松,市场观望情绪仍待转换。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触底回升,但仍处于偏弱周期,“保交楼”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建安、竣工指标将显著转好,但新开工增速仍将承压。政策助推制造业发展,汽车、交运、新兴产业仍是建设重点,制造业增速预期维持高景气,但出口存在一定拖累。基建引领经济作用延续,财政资源集中度下调,叠加高基数作用,全年中枢下台阶。
消费托举作用加强,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有待提振。防疫政策放开为重要转折,未来消费有望逐步修复,但恢复到疫情前状态的时间长度仍有不确定性。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场景逐步放开,服务业需求有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就业有望受疫后修复而改善,居民超额储蓄存在潜在的消费能力。地产端需求有待政策放宽和居民购房信心恢复,部分刚需有望释放。扩内需政策下,地方政府或将推进发展绿色消费、投放消费券等,来刺激消费需求。
出口走势逆风,进口支撑力量加强。海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全球整体的进口需求回落。并且美国逐步进入去库存周期,对我国商品需求承压。海外消费结构逐步向疫情前回归,服务消费支出的比重渐渐提升,海外疫情期间商品对服务需求的替代和透支作用,给我国耐用品出口带来一定利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我国对东盟的出口支撑力量延续。伴随生产、消费进一步修复,进口增速有望低位回暖,走势前低后高。
核心CPI压力小于海外,服务项通胀边际回升。2023年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居民消费回暖、地产销售修复或推动核心通胀整体上行。国务院保供稳价仍将呵护商品价格走势,2023年CPI预期整体上行压力较小,对政策掣肘有限。PPI同比预期前低后高,全年维持低位,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暂缓,海外需求回落,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有限。
海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流动紧缩周期步入尾声。美国通胀中枢持续回落,商品、服务、工资通胀有望放缓,薪资上行带来的成本上涨可能向服务项进一步传导,通胀仍有粘性。美国2023年旺盛的消费需求或难以为继,投资端预期中枢回落,加息效果尚未传导到就业端。随着需求转弱,美国大概率进入浅衰退阶段,经济预期将实现“软着陆”。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仍将维持高政策利率至2023年四季度,以避免通胀再度反弹,预期保持缩表。欧洲衰退压力大于美国,预期年中停止加息。日本货币政策或转向收紧,可能给全球市场流动性带来阶段性的冲击风险。对比海外,中国经济相对占优,和海外呈现明显的周期错位。
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结构性工具投放更加精准。货币政策逐步疏通地产端信贷的落地渠道,消费场景放开,居民信贷需求有望反弹。结构性政策仍将注重精准投放,工具有望“增量加码”。社融-M2剪刀差有望收窄,宽信用稳步落地,资金将从银行负债端流向实体经济。2023年降准依然可期,房贷利率对降息依赖减弱。
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赤字率有望提升。财政政策注重加力提效,地方债务掣肘了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中央政府仍有加杠杆空间,预期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专项债将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政策投向领域有所侧重,科技攻关、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等将是重点领域。减税降费措施仍将延续,助力企业纾困。
大类资产:1)股票:估值与盈利双驱,把握轮动行情。可以关注疫后修复、成长、地产链条的三大主线,疫后修复的一年,消费预期迎来脉冲式行情;成长板块中,关注政策战略扶持,景气度上行的行业;房地产下游有望受政策驱动,迎来阶段性轮动机会。2)债券:利率债在经济恢复的背景下,牛市接近尾声,预期利率中枢上行,把握阶段性交易机会。信用债的信用利差提供了一定安全垫,预期表现好于利率债,可以关注资质较好的区域和城投,资质良好的地产债。
3)大宗商品:贵金属迎来上行周期,黄金配置价值凸显,白银阶段性性价比加强。工业品情绪修复,美元逐步走弱,铜、铝等或迎来阶段性反弹。4)外汇:人民币汇率转向升值,美元指数高位回落。
风险因素:地产销售持续偏弱,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地缘政治冲突发展超预期,疫情出现新变种毒株带来致死率、传播率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