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打破财政赤字率3%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将赤字率3%视为财政纪律的警戒线,将赤字率3%视为财政积极与否的标志。但是,实际上我国实际赤字率早已突破3%,赤字率3%的发源地欧盟和美国在经济下行期也打破了3%。如果再坚持赤字率控制在3%,采取“控赤字+扩专项债”的财政政策组合形式,未来不仅会制约财政积极程度,而且导致专项债隐惠以及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债务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更重要的是,市场会认为新一届政府的调控思路仍是旧思路,对于稳定和提振市场预期无益。因此,有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我国官方赤字率长期稳定在3%及以下,但国际上并不认可。2020-2022年中国官方赤字率分别为3.6%、3.2%和2.8%,而IMF测算的狭义口径分别是9.7%、6.0%和7.5%。实际上,考虑使用结转结余、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专项债后的实际赤字率确实早已突破3%,2020-2022年分别达到10.9%、6.9%和7.7%;考虑到准财政活动的债务融资后,广义财政赤字率更高。一方面为了维持官方赤字率稳定,另一方面逆周期调节义需要一定的财政支出,于是近年来新增专项债额度逐年扩张。但是优质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收益逐渐减少,专项贵券使用过程中存在项目包装、投向不合规、违规挪用、资金闲置种种问题,专项债正在论为事实上的“一般债”,甚至专项债还本付息都存在问题,成为地方债务风险集聚点。
综上,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有必要从“控赤字+扩专项债”转向“扩赤字+控专项债”,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从债务和投资驱动转可创新和消费驱动:从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角度,有必要提高国债比重、降低地方债比重,提高一般债比重、降低专项债比重,赤字率该破3就破3,为专项债规模增速放缓或者压降腾出空间。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