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甘肃:从“苦瘠天下”到“风光大省”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东通陕西,西达新疆、青海,南瞰四川,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形似如意,狭长而贫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自然条件艰苦,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2022年甘肃GDP达到11202亿元,排全国倒数第五,人均GDP仅接近4.5万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一。相比经济地位,甘肃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河西走廊自古便是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冲,时至今日仍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国内交通、能源、物流的战略大通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段。甘肃能源结构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风光优渥”的突出特点,特别是风能、光能资源丰富,资源有效储量分别为2.37亿千瓦和1亿千瓦以上,分别位居全国第五和第三。
受地形、气候、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之远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位置,甘肃除能源开发及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传统资源依赖型产业外,其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叠加传统支柱产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影响,总体上甘肃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下游位置。经济形势反映到财政方面,集中体现为:全省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传统支柱产业贡献税收占比较高,省内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偿债压力逐年增加。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为甘肃省发展进一步拓宽空间。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更应落实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转型发展的财力保障。同时全面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落实化解债务措施,严格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风险提示:区域经济转型不及预期;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