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产业升级趋势展望:忘掉库存周期,走上微笑曲线两端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剧烈变化。 对比 2019 年与 2023 年现价 GDP 的构成,制造业占比回落了 0.6 个百分点, 但相比此前回落速度有所放缓, 表明“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政策目标取得进展。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剧烈, 电子行业占比稳中有升,但增幅最显著的行业其实都是能源,既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也包括了新能源产业链(涉及电气机械、有色金属、化工、电子等行业)。 服务业的结构变化更为剧烈, 其中房地产业占 GDP 比重下降 1.3 个百分点,是降幅最大的行业;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占比上升 1.0 个百分点,是升幅最大的行业。这一升一降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取代“房地产”的发展趋势。此外, 建筑业占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 金融业占比上升 0.3 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占比维持7.5%; 刚性消费行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 、 科教文卫与公共服务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科研和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共7 个行业) 的占比则出现逆周期上升。
面对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库存周期会出现“这次不一样” 的形态。 当前工业产成品加库存与批发零售业加库存意愿分别受制于 PPI 与 CPI 的低位运行,背后的根源其实都是“有效需求不足”。 居民、企业、政策的支出都面临着堵点或约束。尤其是房地产的转型更是形成了持续的增长缺口。作为工业品库存周期的核心引擎熄火之后,出口就成为工业品库存周期的唯一驱动力。 下一阶段, 工业产成品库存与批发零售业库存是否会增加,最终都取决于需求的恢复、产品价格回升进而企业盈利预期的修复。 本轮经济增长动力的排序预计首先是扩大内需政策发力与见效, 同时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带动出口回升;之后才是房地产销售与投资、 民营企业投资修复;最后才是居民就业、 财富增值与消费意愿的修复。 由于逆周期政策与出口驱动位于前周期的阶段, 因此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会领先于批发零售业。
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当前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已进入尾声,房地产、建筑业、制造业都接近上限, 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是必然趋势。向上主要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引领性科技; 向下则是文化、教育、卫生、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在这一过程中,自动化替代将加速, 工资成本不再是分工的决定因素;技术专利、品牌、软件、标准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市场空间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新兴市场( 尤其东盟地区、金砖国家等)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同时效率逻辑权重下降,安全原则权重上升, 保护主义强化, 产业政策回归。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引领性的技术进步能够“升维”解决一切传统问题,因此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国际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对于中国, 经济结构的质变,决定了经济周期形态会出现“弹性不足”的情况,也决定了宏观政策必然会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的“适度”且“有效” ,过快会出现效率问题,过慢则会有增长压力。 对应到 2024 年的投资, 需要忘掉库存周期,走上微笑曲线两端, 关注技术、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技术的背后是人才与制度,数据的背后是人口规模与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