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研究:3%与60%红线的历史溯源
核心观点
本文对赤字率与政府债务率红线的由来和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
1991年著名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成员国的赤字率和政府债务规模上限的规定:一是赤字率不应超过3%;二是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应超过60%。进入21世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先后超过60%的债务率红线,2003年“马线”已经名存实亡。2020年欧盟启动了一般例外条款,允许成员国在特殊情况下超过红线并免于处罚,爆发乌克兰冲突后该条款延长至2023年,该财政纪律正式停用。在此期间为了刺激经济,欧洲各国的政府债务占比继续攀升,根据IMF的数据,2022年欧盟整体的公共债务率已达到91%。
2023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修订经济治理框架的提案,开启了改革《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财政纪律规则的进程。新规则下红线维持不变,但更加灵活。当政府债务率超过参考值、赤字率超出限额0.3个百分点,或累计超出0.6个百分点,欧盟理事会将启动过度赤字程序,要求财政净支出每年降低GDP的0.5个百分点。在欧洲各国债台高筑、经济复苏乏力的现状下,上述改革能否落地、新规则能否真正生效尚未可知。
2009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后,许多国家的量化宽松和财政救助导致政府债务创历史新高,Rogoff和Reinhart于2010年提出90%的新红线,即公共债务占比超过90%的经济体陷入停滞,债务率对经济增长有非线性影响。目前来看,关于公共债务上限或存在以下几点共识:
一是不存在统一的债务红线,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也并非单方面的因果关系。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超过200%,但并没有爆发债务危机。而与之相反,乍得的债务率到2020年只有48%,却深陷债务危机。
二是一个国家的债务上限受到债务结构、融资使用效率、增长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内外债的比例,如果内债为主,财政可持续性相对较强,政府可以通过隐形铸币税的形式化解债务。如果外债为主,通常以美元或欧元计价,则债务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该国的外汇储备、对外贸易、资本流入等因素。
三是我国的公共债务上限或相对较高。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稳定,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债务对外依赖度较低、内债为主,期限较长,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较大。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空间横向比较来看仍然充足,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较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经济增速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