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隔夜利率破1%之后
7月初,央行逆回购投放量降至30亿,市场普遍将此理解为央行有意警示,提醒市场流动性趋紧。然而事实却相反。7月以来流动性整体维持宽松,隔夜利率(银行间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DR001)甚至一度跌破1%。
历史上隔夜利率破1%,背后都有央行积极主动投放的影子。
2005年、2009年、2015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这五段时期隔夜利率都曾下降至1%以下。期间中国或面临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或信用风险,或通缩风险,为应对挑战,央行均选择了积极的主动货币宽松。
本次超低利率是个例外,宽松原因不在央行主动投放。
7月央行MLF等量续作,OMO大幅净回笼,7月以来央行并没有主动放松的操作痕迹。之所以流动性超常宽松,答案仍在被动投放因素,即财政压过货币,金融供给大于需求,流动性被动宽松。
疫情之下中国流动性取决于财政,而非央行操作。
全球疫情应对政策主要依赖财政。疫情同步抑制供需,需要财政撬动经济动能,货币扮演配合角色,中国也是如此。二季度疫情压制经济,而财政减收(增值税留抵退税1.64万亿),同时扩支(基建增速8.6%),这种罕见组合造就了历史罕见的低利率。所以二季度流动性的定价逻辑不在于央行主动投放多少,而是财政投放压过央行货币投放,金融供给大于融资需求,银行间利率回落至低位。
财政投放流动性逻辑续至7月,可以解释7月隔夜利率破1%异象。
7月经济偏弱。地产销售、投资预期转弱和高温引发的停产,三重因素叠加,经济短暂承压,融资需求收缩,流动性被动宽松,这一点延续二季度逻辑。但7月财政支出力度仍然较高,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等政策依然在继续,基建高频指标仍然偏强,说明7月财政支出力度延续强势,财政被动投放的逻辑延续。
稍不一样的是,7月地方专项债净融资规模快速收敛,由1.29万亿(6月)下滑至-0.09万亿(7月),财政“筹钱”力度减弱,也就意味着财政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虹吸效果减弱。财政依然是7月不可忽视的流动性解释因素。
展望未来,1%的隔夜利率并不会长久维系。
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暗示下半年或发行1.6万亿专项债额度。上半年财政高融资,高支出,最终财政还是投放流动性。下半年减税降费目标完,财政支出将有退坡。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压力仍在,财政对流动性影响可能由净投放,转变为净回笼。若下半年地产有所企稳,那么融资需求扩张,会进一步消耗流动性。由此推断,1%的隔夜利率或许并非是常态。
下半年流动性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地产。
财政松紧固然是今年流动性定价因素,然而实操层面,央行可以左右货币投放来影响最终的流动性情况。稳定地产风险过程中,最好的流动性环境是宽松。地产风险未稳,预计央行将持续维持流动性宽松。如果未来财政客观上转为流动性净回笼,那么央行大概率会主动投放。甚至不排除央行会开展总量货币宽松,主动投放流动性的同时,积极释放宽松信号。由此推断,未来流动性大面偏宽,比2020年下半年宽松,这一点比较明确。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数据测算有误差;地产政策超预期或不及预期。宏观专题研究:隔夜利率破1%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