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业绩报表:
- 业绩报表
- 业绩快报
- 业绩预告
- 预约披露时间
- 资产负债表
- 利润表
- 现金流量表

截止日期 | 预测指标 | 业绩变动 | 预测数值(元) | 业绩变动同比 | 业绩变动环比 | 业绩变动原因 | 预告 类型 | 上年同期值(元) | 公告日期 |
---|---|---|---|---|---|---|---|---|---|
2024-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83,496万元至93,319万元,同比上年增长:70%至90%。 | 8.3496亿~9.3319亿 | 70%~90% | 53.3%~92.07%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聚焦优质客户、提升订单质量、夯实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均实现显著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箱式变电站、高低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和高压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等产品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2024年累计中标额和合同额均突破130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耕和产品创新,不断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和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进程,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水平,并积极推动新材料与新结构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持续的创新与突破,打造了超越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公司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充电网运营能力,大力推动SaaS服务、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增值业务发展,平台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充电网业务持续保持良好高质量发展势头。截止2024年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超过70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超过42万台,累计充电量突破39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4800万度;2024年全年公司充电量超过130亿度,同比增长超过40%,充电网技术优势及规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 预增 | 4.91亿 | 2025-01-14 |
2024-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69,496万元至79,319万元,同比上年增长:72%至97%。 | 6.9496亿~7.9319亿 | 72%~97% | 37.81%~81.5%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聚焦优质客户、提升订单质量、夯实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均实现显著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箱式变电站、高低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和高压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等产品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2024年累计中标额和合同额均突破130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耕和产品创新,不断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和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进程,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水平,并积极推动新材料与新结构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持续的创新与突破,打造了超越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公司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充电网运营能力,大力推动SaaS服务、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增值业务发展,平台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充电网业务持续保持良好高质量发展势头。截止2024年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超过70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超过42万台,累计充电量突破39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4800万度;2024年全年公司充电量超过130亿度,同比增长超过40%,充电网技术优势及规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 预增 | 4.03亿 | 2025-01-14 |
2024-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3,595万元至46,151万元,同比上年增长:96.47%至107.99%。 | 4.3595亿~4.6151亿 | 96.47%~107.99% | 84.6%~104.04%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发展机遇,深耕主业、持续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公司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有较好提升。经初步测算,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公司利润约为5,600万元。 | 预增 | 2.22亿 | 2024-10-10 |
2024-09-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9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37,995万元至40,551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19.17%至133.91%。 | 3.7995亿~4.0551亿 | 119.17%~133.91% | 94.61%~117.25%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发展机遇,深耕主业、持续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公司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有较好提升。经初步测算,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公司利润约为5,600万元。 | 预增 | 1.73亿 | 2024-10-10 |
2024-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7,877万元至20,7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90%至120%。 | 1.7877亿~2.07亿 | 90%~120% | 90.23%~136.06%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深耕主业、持续创新,“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高压箱式变电站设备以及成套开关设备等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超越市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充电网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有较好提升。公司继续保持公共充电终端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24年上半年度累计充电量约58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1%。 | 预增 | 9409万 | 2024-07-07 |
2024-06-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13,377万元至16,2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29%至177%。 | 1.3377亿~1.62亿 | 129%~177% | 82.62%~142.26%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深耕主业、持续创新,“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高压箱式变电站设备以及成套开关设备等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超越市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充电网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有较好提升。公司继续保持公共充电终端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24年上半年度累计充电量约58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1%。 | 预增 | 5854万 | 2024-07-07 |
2023-12-31 | 非经常性损益 | 预计2023年1-12月非经常性损益约:9,000万元。 | 9000万 | -26.58% | -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均实现较好提升,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的经营主体特来电已实现扭亏为盈。“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预制舱式(高压箱式)变电站和高低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等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2023年累计中标额及合同额均突破100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超越市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经过9年的建设运营,特来电充电网规模大幅增长,收入及盈利能力快速提升,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正式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截止2023年底,公司累计充电量突破26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3800万度。根据充电联盟统计,在公共充电领域,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全年公司充电量约93亿度,同比增长约59%,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 | 不确定 | 1.23亿 | 2024-01-29 |
2023-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0,830万元至51,718万元,同比上年增长:50%至90%。 | 4.083亿~5.1718亿 | 50%~90% | 45.85%~131.05%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均实现较好提升,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的经营主体特来电已实现扭亏为盈。“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预制舱式(高压箱式)变电站和高低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等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2023年累计中标额及合同额均突破100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超越市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经过9年的建设运营,特来电充电网规模大幅增长,收入及盈利能力快速提升,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正式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截止2023年底,公司累计充电量突破26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3800万度。根据充电联盟统计,在公共充电领域,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全年公司充电量约93亿度,同比增长约59%,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 | 预增 | 2.72亿 | 2024-01-29 |
2023-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31,830万元至42,718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13%至186%。 | 3.183亿~4.2718亿 | 113%~186% | 26.24%~121.07% |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历史机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盈利能力均实现较好提升,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的经营主体特来电已实现扭亏为盈。“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板块,公司以预制舱式(高压箱式)变电站和高低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等为基础,赋予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实现“源网荷储”多场景高速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2023年累计中标额及合同额均突破100亿。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深造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水平并推动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落地应用,打造超越市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网板块,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经过9年的建设运营,特来电充电网规模大幅增长,收入及盈利能力快速提升,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正式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截止2023年底,公司累计充电量突破26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3800万度。根据充电联盟统计,在公共充电领域,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全年公司充电量约93亿度,同比增长约59%,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 | 预增 | 1.50亿 | 2024-01-29 |
2020-12-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0年1-12月每股收益盈利:0.12元至0.18元。 | 0.12~0.18 | - | -118.18%~-63.64% |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电动汽车出行受到较大影响,公司充电量不及预期;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充电场站的投建,充电终端数量由14.8万增加至20.7万,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公司继续加强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从而使得公司整体利润下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解除和社会出行逐步回归正常,充电量恢复正常增长速度,2021年1月1日-28日累计充电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5%。 | 预减 | 0.27 | 2021-01-29 |
2020-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0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6,051.08万元至9,076.62万元,同比上年下降:40%至60%。 | 6051万~9077万 | -60%~-40% | -131.13%~-100.24% |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电动汽车出行受到较大影响,公司充电量不及预期;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充电场站的投建,充电终端数量由14.8万增加至20.7万,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公司继续加强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从而使得公司整体利润下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解除和社会出行逐步回归正常,充电量恢复正常增长速度,2021年1月1日-28日累计充电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5%。 | 预减 | 1.51亿 | 2021-01-29 |
2020-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0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2,159.49万元至18,239.23万元,同比上年下降:32.5%至55%。 | 1.2159亿~1.8239亿 | -55%~-32.5% | -117.98%~-65.06% |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电动汽车出行受到较大影响,公司充电量不及预期;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充电场站的投建,充电终端数量由14.8万增加至20.7万,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公司继续加强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从而使得公司整体利润下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解除和社会出行逐步回归正常,充电量恢复正常增长速度,2021年1月1日-28日累计充电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5%。 | 预减 | 2.70亿 | 2021-01-29 |
2020-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0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000万元-7500万元。 | -7500万~-7000万 | -306.6%~-292.83% | -188.04%~-182.17% | 报告期内,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市场及PC业务的开发,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中标额和合同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好的增长。但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众多国内外下游企业停工,合同执行延后,导致传统电力设备业务确认收入减少,同比业绩下降;再加上,受国内出行减少及公司为部分地区医护及政府人员提供免费充电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充电业务收入及利润减少;同时由于股份支付费用等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使得公司整体收入及利润下降。但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一季度累计充电量为3.95亿度,较去年同期下降5.5%。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解除和社会出行逐步回归正常,充电量快速回升,近日充电量已高于去年同期15%。 | 首亏 | 3630万 | 2020-04-10 |
2019-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5,059.27万元至30,429.12万元,同比上年增长:40%至70%。 | 2.5059亿~3.0429亿 | 40%~70% | 33.7%~109.04%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大力开发风电项目、用户项目市场,同时继续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的覆盖、巩固公司在铁路行业的领先地位,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合同额和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运营及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稳步向好,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19年度公司充电量约21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5%。随着公司充电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2019年度业绩有较好提升。 | 预增 | 1.79亿 | 2020-01-20 |
2019-12-31 | 非经常性损益 | 预计2019年1-12月非经常性损益:9,000万元左右。 | 9000万 | -13.73% | -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大力开发风电项目、用户项目市场,同时继续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的覆盖、巩固公司在铁路行业的领先地位,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合同额和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运营及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稳步向好,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19年度公司充电量约21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5%。随着公司充电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2019年度业绩有较好提升。 | 不确定 | 1.04亿 | 2020-01-20 |
2019-09-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9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11,366.3万元至13,302.93万元。 | 1.1366亿~1.3303亿 | 26.62%~48.2% | 9.06%~55.12%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大力开发风电项目、用户项目市场,同时继续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的覆盖、巩固公司在铁路行业的领先地位,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在手订单和合同额持续增长。同时,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运营及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稳步向好,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充电量约14.4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91.30%,累计充电量已超过31亿度。随着公司充电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第三季度业绩有较好提升。 | 略增 | 8977万 | 2019-10-14 |
2019-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4,366.3万元至15,802.93万元,同比上年增长:0%至10%。 | 1.4366亿~1.5803亿 | 0%~10% | 24.9%~55%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大力开发风电项目、用户项目市场,同时继续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的覆盖、巩固公司在铁路行业的领先地位,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在手订单和合同额持续增长。同时,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运营及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稳步向好,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充电量约14.4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91.30%,累计充电量已超过31亿度。随着公司充电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第三季度业绩有较好提升。 | 略增 | 1.44亿 | 2019-10-14 |
2019-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6,755.06万元至9,211.45万元,同比上年下降:25%至45%。 | 6755万~9211万 | -45%~-25% | -13.92%~53.75%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受光伏行业政策的影响,报告期内无新增光伏电站EPC工程项目,造成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下降;但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大力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用户项目市场,同时继续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的覆盖、巩固公司在铁路行业的领先地位,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在手订单和合同额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运营及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稳步向好,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19年上半年度累计充电量为8.75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01%。扣除光伏EPC项目后,2019年半年度扣非后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30%。 | 略减 | 1.23亿 | 2019-07-13 |
2019-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3,412.62万元至4,550.16万元,同比上年下降20%至40%。 | 3413万~4550万 | -40%~-20% | 354.08%~505.44% |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的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有较高增长,使得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此外,受光伏行业政策的影响,报告期内无新增光伏电站EPC工程项目,造成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下降。但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大力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用户项目市场,同时继续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的覆盖、巩固公司在铁路行业的领先地位,使得传统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业务的在手订单和合同额持续增长,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好的增长。报告期内,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运营及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稳步向好。同时,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一季度累计充电量为4.18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16%。 | 略减 | 5688万 | 2019-04-10 |
2018-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6,699.05万元-22,265.4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0%。 | 1.6699亿~2.2265亿 | -40%~-20% | 11.92%~278.97% | (1)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使得2018年取得合同额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40%。(2)2018年,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0%~200%;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预计为7,700~8,700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约63%~67%。(3)报告期内,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业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8年度充电业务已实现盈亏平衡。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公司充电业务累计充电量约16.9亿度,其中,2016年全年充电量约1.2亿度,2017年全年约4.4亿度,2018年全年约11.3亿度,2016~2018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200%。此外,2018年实现充电设备的销售收入约6.5亿元。随着充电量的快速增长及充电业务板块其他业务的增长,经初步测算2018年公司充电业务已实现盈亏平衡。 | 略减 | 2.78亿 | 2019-01-31 |
2018-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上年增长约100%-200% | 1.4109亿~2.1163亿 | 100%~200% | 5657.42%~13571% | (1)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使得2018年取得合同额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40%。(2)2018年,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0%~200%;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预计为7,700~8,700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约63%~67%。(3)报告期内,在公司的努力下,充电业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8年度充电业务已实现盈亏平衡。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公司充电业务累计充电量约16.9亿度,其中,2016年全年充电量约1.2亿度,2017年全年约4.4亿度,2018年全年约11.3亿度,2016~2018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200%。此外,2018年实现充电设备的销售收入约6.5亿元。随着充电量的快速增长及充电业务板块其他业务的增长,经初步测算2018年公司充电业务已实现盈亏平衡。 | 预增 | 7054万 | 2019-01-31 |
2018-09-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9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8,959.94万元-11,355.93万元 | 8960万~1.1356亿 | -16.57%~5.73% | -98.62%~-52.93% |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一机两翼”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方向为指导,着力发展电气设备智能制造、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及新能源微网,业绩实现稳步增长。但由于受经济环境、市场因素及成本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第三季度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报告期内,公司总体情况如下:电力设备智能制造板块:公司大力开发机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风电项目市场、加强新微网系统的推广使用,使得传统制造业务合同额较去年同期稳步增长。充电网板块:公司充电业务经过4年多的长期战略布局,融合智能制造、充电运营以及数据增值服务的充电网生态模式得到较好体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充电量约7.5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67%,日充电量达350万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65%。截止2018年9月30日,公司已为超过100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已超过13亿度。 | 续盈 | 1.07亿 | 2018-10-12 |
2018-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3,959.94万元-15,355.93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0%-10% | 1.396亿~1.5356亿 | 0%~10% | -74.55%~-53.38% |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一机两翼”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方向为指导,着力发展电气设备智能制造、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及新能源微网,业绩实现稳步增长。但由于受经济环境、市场因素及成本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第三季度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报告期内,公司总体情况如下:电力设备智能制造板块:公司大力开发机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风电项目市场、加强新微网系统的推广使用,使得传统制造业务合同额较去年同期稳步增长。充电网板块:公司充电业务经过4年多的长期战略布局,融合智能制造、充电运营以及数据增值服务的充电网生态模式得到较好体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充电量约7.5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67%,日充电量达350万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65%。截止2018年9月30日,公司已为超过100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已超过13亿度。 | 略增 | 1.40亿 | 2018-10-12 |
2018-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0,226.78万元-12,272.14万元,同比增长0%-20%。 | 1.0227亿~1.2272亿 | 0%~20% | -20.19%~15.77% | 2018年上半年,公司继续以“一机两翼”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方向为指导,着力发展电气设备智能制造、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及新能源微网,并取得众多突破,业绩实现稳定增长。电力设备智能制造板块:产品销售市场由集中式光伏转向分布式光伏和风电,并大力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加强新微网系统的推广使用,使得传统制造业务合同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充电网板块:2018年,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拐点基本出现。经过近4年长期战略布局,融合智能制造、充电运营以及数据增值服务的充电网生态模式得到较好体现,充电业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8年上半年公司充电量约4.4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169%,日充电量高达340万度,较去年同期增长209%。截止2018年6月30日,公司已为超过80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已超过10亿度,是国内首家充电量突破10亿度的充电运营商。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推进“共建共享+运营”轻资产运营模式,并取得较好成效。上半年充电网板块亏损减至3000万元左右,有望突破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 | 略增 | 1.02亿 | 2018-07-11 |
2018-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5,556.26万元-6,111.89万元,同比上年增长0%-10% | 5556万~6112万 | 0%~10% | 6.93%~17.62% |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继续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公司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同时结合公司平台优势创新探索适合公司发展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 | 略增 | 5556万 | 2018-03-23 |
2018-03-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3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4956.26万元-5511.89万元 | 4956万~5512万 | -3.68%~7.12% | 234.48%~249.55% |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继续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公司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同时结合公司平台优势创新探索适合公司发展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 | 续盈 | 5146万 | 2018-03-23 |
2017-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5,152.76万元-30,183.3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0%。 | 2.5153亿~3.0183亿 | 0%~20% | 199.82%~334.57% |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公司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同时结合公司平台优势创新探索适合公司发展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累计成立子公司84个;累计投建充电桩约19万个,上线运营约12.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近10万个。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建及上线运营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公司覆盖全国277个城市的充电网,正在为超过55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超过5.7亿度。 | 略增 | 2.52亿 | 2018-01-26 |
2017-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12,152.76万元-17,183.31万元。 | 1.2153亿~1.7183亿 | -35.9%~-9.36% | -29.04%~223.66% |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公司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同时结合公司平台优势创新探索适合公司发展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累计成立子公司84个;累计投建充电桩约19万个,上线运营约12.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近10万个。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建及上线运营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公司覆盖全国277个城市的充电网,正在为超过55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超过5.7亿度。 | 略减 | 1.90亿 | 2018-01-26 |
2017-09-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9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8,656.35万元-11,054.8万元 | 8656万~1.1055亿 | -27.2%~-7.03% | -102.58%~-36.02%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按照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前期充电网布局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逐渐得以释放。截止2017年9月30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累计成立子公司71个,累计投建充电桩约18万个、上线运营12万余个。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建及上线运营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公司覆盖全国255个城市的充电网,正在为超过46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超过4.3亿度。 | 略减 | 1.19亿 | 2017-10-12 |
2017-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2,656.35万元-14,554.8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15%。 | 1.2656亿~1.4555亿 | 0%~15% | -47.98%~-7.33%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按照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前期充电网布局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逐渐得以释放。截止2017年9月30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累计成立子公司71个,累计投建充电桩约18万个、上线运营12万余个。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建及上线运营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公司覆盖全国255个城市的充电网,正在为超过46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超过4.3亿度。 | 略增 | 1.27亿 | 2017-10-12 |
2017-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9,505万元-10,4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10%。 | 9505万~1.0456亿 | 0%~10% | -28.93%~-11.82%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按照年初制定的“一机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引领,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截止2017年6月30日,公司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累计成立子公司67个,累计投建充电桩约17.7万个、上线运营10.1万余个。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投建及上线运营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公司覆盖全国236个城市的充电网,正在为超过45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超过3亿度。尽管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尚处于开拓期,资产及研发投入较大、费用较高,但前期充电网布局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逐渐得以释放。 | 略增 | 9504万 | 2017-07-14 |
2017-03-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3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506.22万元-5,257.15万元 | 4506万~5257万 | -7.82%~7.54% | -36.24%~-25.62%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尽管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费用高,但前期布局投入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得以部分释放,从而提升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 | 续盈 | 4888万 | 2017-04-10 |
2017-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6.22万元-5,757.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15% | 5006万~5757万 | 0%~15% | -49.19%~-41.56%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尽管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费用高,但前期布局投入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得以部分释放,从而提升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 | 略增 | 5006万 | 2017-04-10 |
2016-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8,929.27万元-23,297.5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长30%-60% | 1.8929亿~2.3298亿 | 30%~60% | 98.98%~237.55%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6年度经营计划,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的拓展,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公司2015年资产重组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良好,报告期内实现收入约9.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盈利能力,促进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尽管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费用高,但前期布局投入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得以部分释放,从而提升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公司2016年度非经常性损益为4000万元左右。 | 预增 | 1.46亿 | 2017-01-17 |
2016-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14,929.27万元-19,297.57万元 | 1.4929亿~1.9298亿 | 18.49%~53.15% | 2.62%~150.14%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6年度经营计划,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的拓展,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公司2015年资产重组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良好,报告期内实现收入约9.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盈利能力,促进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尽管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费用高,但前期布局投入及商业模式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得以部分释放,从而提升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公司2016年度非经常性损益为4000万元左右。 | 预增 | 1.26亿 | 2017-01-17 |
2016-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 11,293.88 万元~13,552.66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0%~20% | 1.1294亿~1.3553亿 | 0%~20% | -60.2%~-9.98%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6年度经营计划,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的拓展,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去年资产重组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良好,前三季度实现收入约6.3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盈利能力,促进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由于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投入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运营费用高,盈利能力短期内尚未释放。因此,报告期内公司充电运营业务的相关费用大幅增长,从而影响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速度。 | 略增 | 1.13亿 | 2016-10-13 |
2016-09-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9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10,293.88万元- 12,552.66万元 | 1.0294亿~1.2553亿 | 25.32%~52.82% | -66.24%~-10.34%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6年度经营计划,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的拓展,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去年资产重组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良好,前三季度实现收入约6.3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盈利能力,促进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由于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投入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运营费用高,盈利能力短期内尚未释放。因此,报告期内公司充电运营业务的相关费用大幅增长,从而影响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速度。 | 预增 | 8214万 | 2016-10-13 |
2016-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8,513.52 万元~10,216.22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0% | 8514万~1.0216亿 | 0%~20% | -29.94%~4.07% |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的拓展,使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去年资产重组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良好,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盈利能力,促进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投资运营、市场布局,由于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投入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运营费用高,盈利能力短期内尚未释放。因此,报告期内公司充电运营业务的相关费用大幅增长,从而影响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的增长速度。 | 略增 | 8514万 | 2016-07-13 |
2016-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867.52万元-5,310.0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0% | 4868万~5310万 | 10%~20% | 48.99%~62.53% |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公司以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公司以融资租赁商业模式开展的光伏发电项目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新增订单增长,报告期内实现光伏电站建设收入2.22亿元,促进了公司第一季度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看好电动汽车充电产业,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技术创新、投资运营及市场布局,由于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投入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运营费用高,盈利能力短期内尚未释放。因此,报告期内公司充电运营业务的相关费用大幅增长。公司将把控投资 节奏,控制投资成本,合理推进市场拓展,并加强落实、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 | 略增 | 4425万 | 2016-04-08 |
2015-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5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2,727.06万元-17,499.70万元,比上年变动-20%-10% | 1.2727亿~1.75亿 | -20%~10% | -48.45%~123.2% |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方面,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模式的创新突破,从而保证了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订单的增长,促进了公司在传统制造业务板块的销售收入、利润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投资运营,由于该业务尚处于开拓投入期,相关的基础建设、技术、研发及人才等投入较大,运营费用高,盈利能力短期内尚未释放。因此,报告期内公司充电运营业务的相关费用大幅增长,致使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净利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甚至可能出现下降。 | 续盈 | 1.59亿 | 2016-01-20 |
2015-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5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1,019.95 万元–12,244.38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 - 0% | 1.102亿~1.2244亿 | -10%~0% | -38.7%~-8.75%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5年度经营计划,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和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的推广,继续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了公司收入的增长。同时由于报告期内市场竞争激烈,箱变产品毛利下降,充电业务处于市场开拓期,前期投入大,运营费用高,盈利能力尚未释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汽车充电业务亏损较大,致使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 略减 | 1.22亿 | 2015-10-13 |
2015-06-30 | 主营业务收入 | 预计2015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93,129万元-100,579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5%-35% | 9.3129亿~10.06亿 | 25%~35% | -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5年度经营计划,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和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的推广;在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环境下,继续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了公司收入、利润的增长。 | 略增 | 7.36亿 | 2015-07-14 |
2015-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5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8,143万元-8,851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25% | 8143万~8851万 | 15%~25% | -15.98%~0.02%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及市场优势,认真落实2015年度经营计划,加强110kV城市中心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和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的推广;在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环境下,继续加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了公司收入、利润的增长。 | 略增 | 7081万 | 2015-07-14 |
2015-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5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352.52 万元–4687.33 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0%–40% | 4353万~4687万 | 30%~40% | 18.78%~27.91% |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交货量继续保持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继续推进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融资租赁商业模式获得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订单,实现光伏电站建设收入1.15亿元,促进了公司一季度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 | 略增 | 3348万 | 2015-04-10 |
2015-03-31 | 主营业务收入 | 预计2015年1-3月主营业务收入为约44454.03万元 - 47629.32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 40% - 50% | 4.4454亿~4.7629亿 | 40%~50% | - |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交货量继续保持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继续推进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融资租赁商业模式获得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订单,实现光伏电站建设收入1.15亿元,促进了公司一季度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 | 略增 | - | 2015-04-10 |
2014-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4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390万元-16,57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0%-40% | 1.539亿~1.657亿 | 30%~40% | -39.08%~-16.23% |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电力市场的开拓,巩固在铁路市场的细分市场龙头地位;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创新研发“110kV城市中心智能变电站”、“城市轨道交通箱变”等新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公司订单情况继续保持增长,促进了公司收入、利润的增长。 | 略增 | 1.18亿 | 2014-12-29 |
2014-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4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1900 万元–12700 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6%–45% | 1.19亿~1.27亿 | 36%~45% | 29.1%~50.54% | 在报告期内,公司在电力、铁路等行业的订单持续增加,同时2013年部分订单的交货期在本报告期内,促进公司收入、利润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 略增 | 8738万 | 2014-10-14 |
2014-09-30 | 主营业务收入 | 预计2014年1-9月主营业务收入约128300万元 - 1308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 62% - 65% | 12.83亿~13.08亿 | 62%~65% | - | 在报告期内,公司在电力、铁路等行业的订单持续增加,同时2013年部分订单的交货期在本报告期内,促进公司收入、利润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 预增 | - | 2014-10-14 |
2014-06-30 | 主营业务收入 | 预计2014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约73000 万元 - 73500 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 55.73% - 56.79% | 7.3亿~7.35亿 | 55.73%~56.79% | - | 2014年上半年,公司在电力、铁路等行业的订单持续增加,同时2013年部分订单的交货期在本报告期内,促进公司收入、利润出现大幅增长。 | 预增 | 4.66亿 | 2014-07-08 |
2014-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4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7000 万元–7500 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40.64%–50.69% | 7000万~7500万 | 40.64%~50.69% | 9.07%~24.01% | 2014年上半年,公司在电力、铁路等行业的订单持续增加,同时2013年部分订单的交货期在本报告期内,促进公司收入、利润出现大幅增长。 | 预增 | 4977万 | 2014-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