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业绩报表:
- 业绩报表
- 业绩快报
- 业绩预告
- 预约披露时间
- 资产负债表
- 利润表
- 现金流量表

截止日期 | 预测指标 | 业绩变动 | 预测数值(元) | 业绩变动同比 | 业绩变动环比 | 业绩变动原因 | 预告 类型 | 上年同期值(元) | 公告日期 |
---|---|---|---|---|---|---|---|---|---|
2024-12-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4年1-12月每股收益亏损:2.0304元至2.2038元。 | -2.2038~-2.0304 | - | 8.97%~32.04% | 报告期内,全球光伏装机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需失衡,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受产品价格下跌及存货处理影响,自二季度初出现毛利亏损,并加速进入现金成本亏损阶段;新能源电池组件业务相对竞争力不足,在行业周期底部进一步拖累经营业绩;此外,公司海外子公司Maxeon正处于经营转型期,对报告期内业绩造成一定影响。面对产业进入周期底部的严峻挑战,公司第三季度加速经营变革、组织变革和管理优化工作,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相对竞争力。公司以改善经营质量为核心,极致降本,提高效率效益,同步加快Maxeon业务变革,盘活资产;按需生产,主动推动并践行行业自律,改善产业竞争格局。随着竞争加速优胜弱汰及产业自律,加快产能优化和库存去化,至第四季度末,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企稳提升,公司制造端经营情况已较第三季度环比向好。公司将坚定持续推进企业变革,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新能源材料业务强化技术创新和制造方式优化,降本增效,强化行业头部领先优势;电池组件业务提升相对竞争力,加速品牌和渠道建设。公司将继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快全球壁垒市场的在地化制造布局,提高海外收入占比;引领推动先进产品技术路线的产业生态共建,修复市场竞争格局。公司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经营业绩的逐季环比改善。 | 首亏 | 0.85 | 2025-01-25 |
2024-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20,000万元至890,000万元。 | -89亿~-82亿 | -360.53%~-340.04% | 5.3%~28.65% | 报告期内,全球光伏装机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需失衡,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受产品价格下跌及存货处理影响,自二季度初出现毛利亏损,并加速进入现金成本亏损阶段;新能源电池组件业务相对竞争力不足,在行业周期底部进一步拖累经营业绩;此外,公司海外子公司Maxeon正处于经营转型期,对报告期内业绩造成一定影响。面对产业进入周期底部的严峻挑战,公司第三季度加速经营变革、组织变革和管理优化工作,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相对竞争力。公司以改善经营质量为核心,极致降本,提高效率效益,同步加快Maxeon业务变革,盘活资产;按需生产,主动推动并践行行业自律,改善产业竞争格局。随着竞争加速优胜弱汰及产业自律,加快产能优化和库存去化,至第四季度末,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企稳提升,公司制造端经营情况已较第三季度环比向好。公司将坚定持续推进企业变革,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新能源材料业务强化技术创新和制造方式优化,降本增效,强化行业头部领先优势;电池组件业务提升相对竞争力,加速品牌和渠道建设。公司将继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快全球壁垒市场的在地化制造布局,提高海外收入占比;引领推动先进产品技术路线的产业生态共建,修复市场竞争格局。公司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经营业绩的逐季环比改善。 | 首亏 | 34.16亿 | 2025-01-25 |
2024-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920,000万元至990,000万元。 | -99亿~-92亿 | -484.49%~-457.31% | 13.24%~33.63% | 报告期内,全球光伏装机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需失衡,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受产品价格下跌及存货处理影响,自二季度初出现毛利亏损,并加速进入现金成本亏损阶段;新能源电池组件业务相对竞争力不足,在行业周期底部进一步拖累经营业绩;此外,公司海外子公司Maxeon正处于经营转型期,对报告期内业绩造成一定影响。面对产业进入周期底部的严峻挑战,公司第三季度加速经营变革、组织变革和管理优化工作,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相对竞争力。公司以改善经营质量为核心,极致降本,提高效率效益,同步加快Maxeon业务变革,盘活资产;按需生产,主动推动并践行行业自律,改善产业竞争格局。随着竞争加速优胜弱汰及产业自律,加快产能优化和库存去化,至第四季度末,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企稳提升,公司制造端经营情况已较第三季度环比向好。公司将坚定持续推进企业变革,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新能源材料业务强化技术创新和制造方式优化,降本增效,强化行业头部领先优势;电池组件业务提升相对竞争力,加速品牌和渠道建设。公司将继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快全球壁垒市场的在地化制造布局,提高海外收入占比;引领推动先进产品技术路线的产业生态共建,修复市场竞争格局。公司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经营业绩的逐季环比改善。 | 首亏 | 25.75亿 | 2025-01-25 |
2024-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90,000万元至320,000万元。 | -32亿~-29亿 | -170.54%~-163.93% | -163.7%~-129.61% | 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终端装机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1-5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79.15GW,同比增长23%。但光伏制造各环节产能加速释放,供需较2023年下半年进一步失衡,短期竞争博弈加剧,为公司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报告期内,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以及电池片等主要环节产品价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产业环节基本处于销售价格和成本倒挂、普遍亏损甚至现金成本亏损的状态,经营业绩承压。公司2024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但依旧保持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坚守经营底线。当前光伏制造各产业环节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制造能力、运营能力、全球化能力等提出全面考验,迫使产品技术落后、制造方式落后、经营能力落后的企业加速淘汰。公司坚定实施全球领先战略,2024年6月,公司统计光伏硅片出货月市占率提升至30%左右;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加速提升先进产品占比,强化成本领先优势;在行业N型产品加速迭代背景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提升相对竞争力;加快资产周转效率,优化资金结构,确保公司稳健穿越产业周期底部。 | 首亏 | 45.36亿 | 2024-07-10 |
2024-06-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4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330,000万元至360,000万元。 | -36亿~-33亿 | -194.53%~-186.65% | -146.7%~-117.81% | 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终端装机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1-5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79.15GW,同比增长23%。但光伏制造各环节产能加速释放,供需较2023年下半年进一步失衡,短期竞争博弈加剧,为公司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报告期内,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以及电池片等主要环节产品价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产业环节基本处于销售价格和成本倒挂、普遍亏损甚至现金成本亏损的状态,经营业绩承压。公司2024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但依旧保持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坚守经营底线。当前光伏制造各产业环节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制造能力、运营能力、全球化能力等提出全面考验,迫使产品技术落后、制造方式落后、经营能力落后的企业加速淘汰。公司坚定实施全球领先战略,2024年6月,公司统计光伏硅片出货月市占率提升至30%左右;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加速提升先进产品占比,强化成本领先优势;在行业N型产品加速迭代背景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提升相对竞争力;加快资产周转效率,优化资金结构,确保公司稳健穿越产业周期底部。 | 首亏 | 38.08亿 | 2024-07-10 |
2024-06-30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4年1-6月每股收益亏损:0.718元至0.7923元。 | -0.7923~-0.718 | - | -155.77%~-122.41% | 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终端装机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1-5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79.15GW,同比增长23%。但光伏制造各环节产能加速释放,供需较2023年下半年进一步失衡,短期竞争博弈加剧,为公司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报告期内,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以及电池片等主要环节产品价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产业环节基本处于销售价格和成本倒挂、普遍亏损甚至现金成本亏损的状态,经营业绩承压。公司2024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但依旧保持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坚守经营底线。当前光伏制造各产业环节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制造能力、运营能力、全球化能力等提出全面考验,迫使产品技术落后、制造方式落后、经营能力落后的企业加速淘汰。公司坚定实施全球领先战略,2024年6月,公司统计光伏硅片出货月市占率提升至30%左右;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加速提升先进产品占比,强化成本领先优势;在行业N型产品加速迭代背景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提升相对竞争力;加快资产周转效率,优化资金结构,确保公司稳健穿越产业周期底部。 | 首亏 | 1.13 | 2024-07-10 |
2023-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310,000万元至360,000万元,同比上年下降:44.47%至52.18%。 | 31亿~36亿 | -52.18%~-44.47% | -247.22%~-213.89% | 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经济性,驱动终端装机稳步上升,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大幅增长。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释放,终端装机和上游供应走向失衡,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博弈加剧,产业链价格波动下行,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N型技术产品快速迭代,行业产能面临结构性调整,落后产能面临停产出清。同时,各国出于能源自主可控的诉求,持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光伏产业链制造业,加剧光伏制造本土化与贸易逆全球化趋势,给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呈波动下行态势,第四季度主要产品价格快速下跌至非理性区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承压;同时,产品价格快速下行及参股公司股权的处置带来的一次性账面亏损对公司第四季度业绩产生较大负向影响。基于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发展路径的清晰判断和认知,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不断强化内生竞争优势,以科学、可持续的成本领先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应对产业链波动,保证公司内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 预减 | 64.83亿 | 2024-01-27 |
2023-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20,000万元至480,000万元,同比上年下降:29.6%至38.4%。 | 42亿~48亿 | -38.4%~-29.6% | -220.37%~-184.04% | 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经济性,驱动终端装机稳步上升,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大幅增长。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释放,终端装机和上游供应走向失衡,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博弈加剧,产业链价格波动下行,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N型技术产品快速迭代,行业产能面临结构性调整,落后产能面临停产出清。同时,各国出于能源自主可控的诉求,持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光伏产业链制造业,加剧光伏制造本土化与贸易逆全球化趋势,给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呈波动下行态势,第四季度主要产品价格快速下跌至非理性区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承压;同时,产品价格快速下行及参股公司股权的处置带来的一次性账面亏损对公司第四季度业绩产生较大负向影响。基于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发展路径的清晰判断和认知,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不断强化内生竞争优势,以科学、可持续的成本领先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应对产业链波动,保证公司内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 略减 | 68.19亿 | 2024-01-27 |
2023-12-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3年1-12月每股收益盈利:1.0473元至1.1969元。 | 1.0473~1.1969 | - | -219.91%~-183.36% | 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经济性,驱动终端装机稳步上升,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大幅增长。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释放,终端装机和上游供应走向失衡,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博弈加剧,产业链价格波动下行,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N型技术产品快速迭代,行业产能面临结构性调整,落后产能面临停产出清。同时,各国出于能源自主可控的诉求,持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光伏产业链制造业,加剧光伏制造本土化与贸易逆全球化趋势,给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呈波动下行态势,第四季度主要产品价格快速下跌至非理性区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承压;同时,产品价格快速下行及参股公司股权的处置带来的一次性账面亏损对公司第四季度业绩产生较大负向影响。基于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发展路径的清晰判断和认知,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不断强化内生竞争优势,以科学、可持续的成本领先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应对产业链波动,保证公司内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 预减 | 2.12 | 2024-01-27 |
2023-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48,000万元至468,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53.57%至60.42%。 | 44.8亿~46.8亿 | 53.57%~60.42% | -1.17%~7.71% | 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对经营成果产生压力;产业链竞争博弈剧烈,对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深化产品技术和成本优势,增强内生竞争力,实现穿越周期。公司2023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8,000万元~468,000万元,同比增长53.57%~60.42%。 | 预增 | 29.17亿 | 2023-07-15 |
2023-06-30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3年1-6月每股收益盈利:1.1148元至1.1645元。 | 1.1148~1.1645 | - | -0.93%~7.95% | 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对经营成果产生压力;产业链竞争博弈剧烈,对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深化产品技术和成本优势,增强内生竞争力,实现穿越周期。公司2023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8,000万元~468,000万元,同比增长53.57%~60.42%。 | 略增 | 0.91 | 2023-07-15 |
2023-06-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375,000万元至395,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9.27%至36.16%。 | 37.5亿~39.5亿 | 29.27%~36.16% | -31.04%~-22.03% | 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对经营成果产生压力;产业链竞争博弈剧烈,对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深化产品技术和成本优势,增强内生竞争力,实现穿越周期。公司2023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8,000万元~468,000万元,同比增长53.57%~60.42%。 | 略增 | 29.01亿 | 2023-07-15 |
2023-03-31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3年1-3月营业收入:1,700,000万元至1,80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7%至35%。 | 170亿~180亿 | 27%~35% | -0.96%~4.86% | 2023年1至3月,全球光伏市场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逐渐得到缓解,装机量在波动中向好,硅片呈现结构性紧张,以210大尺寸为代表的优质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增强内生竞争力,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各业务板块高效经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果。 | 略增 | 133.7亿 | 2023-04-14 |
2023-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3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20,000万元至24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68%至83%。 | 22亿~24亿 | 68%~83% | 21.01%~32.01% | 2023年1至3月,全球光伏市场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逐渐得到缓解,装机量在波动中向好,硅片呈现结构性紧张,以210大尺寸为代表的优质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增强内生竞争力,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各业务板块高效经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果。 | 预增 | 13.11亿 | 2023-04-14 |
2022-12-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2年1-12月每股收益盈利:2.0459元至2.2009元。 | 2.0459~2.2009 | - | 55.83%~85.82% | 公司2022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0,000.00万元~710,000.00万元,同比增长63.79%~76.20%。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增强内生竞争力,多次穿越行业周期。2022年,在新能源光伏行业供应链大幅波动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1)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成本与市场优势显著;(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高质量、差异化、柔性化需求的能力,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3)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公司产销规模。同时,发挥在推动行业技术和制造水平提升过程中形成的定义权、定标权、定价权,上游原料大幅跌价过程中,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持续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原材辅料消耗等全要素指标提升;同时,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 | 预增 | 1.32 | 2023-01-20 |
2022-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640,000万元至69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64.83%至77.71%。 | 64亿~69亿 | 64.83%~77.71% | -32.01%~-8% | 公司2022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0,000.00万元~710,000.00万元,同比增长63.79%~76.20%。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增强内生竞争力,多次穿越行业周期。2022年,在新能源光伏行业供应链大幅波动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1)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成本与市场优势显著;(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高质量、差异化、柔性化需求的能力,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3)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公司产销规模。同时,发挥在推动行业技术和制造水平提升过程中形成的定义权、定标权、定价权,上游原料大幅跌价过程中,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持续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原材辅料消耗等全要素指标提升;同时,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 | 预增 | 38.83亿 | 2023-01-20 |
2022-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660,000万元至71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63.79%至76.2%。 | 66亿~71亿 | 63.79%~76.2% | -23.23%~0.77% | 公司2022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0,000.00万元~710,000.00万元,同比增长63.79%~76.20%。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增强内生竞争力,多次穿越行业周期。2022年,在新能源光伏行业供应链大幅波动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1)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成本与市场优势显著;(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高质量、差异化、柔性化需求的能力,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3)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公司产销规模。同时,发挥在推动行业技术和制造水平提升过程中形成的定义权、定标权、定价权,上游原料大幅跌价过程中,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持续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原材辅料消耗等全要素指标提升;同时,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 | 预增 | 40.30亿 | 2023-01-20 |
2022-09-30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2年1-9月每股收益盈利:1.5295元至1.5729元。 | 1.5295~1.5729 | - | 154.18%~167.87% |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3,000万元~507,000万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宁夏中环六期项目投产顺利,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市场优势显著,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柔性化需求的能力,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降低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单炉月产能力再创新高;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显著领先行业水平;(3)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公司产销规模。同时,发挥公司周转效率优势,有效控制存货规模,降低短周期波动下的经营风险。2、半导体材料业务板块:(1)通过加速产能建设及技术研发实现产品能力提升,进一步释放产能,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2)坚定TotalSolution路线,加速完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全产品的解决方案,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3)供应链建设方面与供应商及客户联动,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多元化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半导体价值链;(4)加速全球化营销网络搭建,提升国际化业务拓展能力,按照公司国际化战略强化海外布局,持续提升全球客户服务能力。3、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持续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进一步改善,工厂运营效率与成本持续优化;同时,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 | 预增 | 0.91 | 2022-09-30 |
2022-09-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9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491,200万元至505,2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96.98%至102.59%。 | 49.12亿~50.52亿 | 96.98%~102.59% | 25.69%~34.43% |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3,000万元~507,000万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宁夏中环六期项目投产顺利,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市场优势显著,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柔性化需求的能力,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降低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单炉月产能力再创新高;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显著领先行业水平;(3)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公司产销规模。同时,发挥公司周转效率优势,有效控制存货规模,降低短周期波动下的经营风险。2、半导体材料业务板块:(1)通过加速产能建设及技术研发实现产品能力提升,进一步释放产能,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2)坚定TotalSolution路线,加速完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全产品的解决方案,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3)供应链建设方面与供应商及客户联动,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多元化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半导体价值链;(4)加速全球化营销网络搭建,提升国际化业务拓展能力,按照公司国际化战略强化海外布局,持续提升全球客户服务能力。3、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持续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进一步改善,工厂运营效率与成本持续优化;同时,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 | 预增 | 24.94亿 | 2022-09-30 |
2022-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93,000万元至507,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78.53%至83.6%。 | 49.3亿~50.7亿 | 78.53%~83.6% | 25.28%~34% |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3,000万元~507,000万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宁夏中环六期项目投产顺利,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G12战略产品市场优势显著,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柔性化需求的能力,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降低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单炉月产能力再创新高;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显著领先行业水平;(3)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公司产销规模。同时,发挥公司周转效率优势,有效控制存货规模,降低短周期波动下的经营风险。2、半导体材料业务板块:(1)通过加速产能建设及技术研发实现产品能力提升,进一步释放产能,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2)坚定TotalSolution路线,加速完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全产品的解决方案,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3)供应链建设方面与供应商及客户联动,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多元化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半导体价值链;(4)加速全球化营销网络搭建,提升国际化业务拓展能力,按照公司国际化战略强化海外布局,持续提升全球客户服务能力。3、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持续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进一步改善,工厂运营效率与成本持续优化;同时,伴随大尺寸、N型产品需求提升,工业4.0柔性制造优势进一步凸显。 | 预增 | 27.61亿 | 2022-09-30 |
2022-06-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280,000万元至30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15%至130.36%。 | 28亿~30亿 | 115%~130.36% | 15.24%~30.62% | 公司2022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00,000万元~3,300,000万元,同比增长75.69%~87.0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000万元~305,000万元,同比增长92.57%~106.0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在供应链波动下保持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已经是中国大陆境内生产的最大半导体硅片制造商;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伴随下游不同电池工艺对于硅片产品的更高要求,工业4.0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13.02亿 | 2022-07-15 |
2022-06-30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2年1-6月每股收益盈利:0.8845元至0.9466元。 | 0.8845~0.9466 | - | 17.64%~32.92% | 公司2022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00,000万元~3,300,000万元,同比增长75.69%~87.0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000万元~305,000万元,同比增长92.57%~106.0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在供应链波动下保持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已经是中国大陆境内生产的最大半导体硅片制造商;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伴随下游不同电池工艺对于硅片产品的更高要求,工业4.0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0.49 | 2022-07-15 |
2022-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85,000万元至305,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92.57%至106.08%。 | 28.5亿~30.5亿 | 92.57%~106.08% | 17.44%~32.69% | 公司2022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00,000万元~3,300,000万元,同比增长75.69%~87.0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000万元~305,000万元,同比增长92.57%~106.0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在供应链波动下保持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已经是中国大陆境内生产的最大半导体硅片制造商;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伴随下游不同电池工艺对于硅片产品的更高要求,工业4.0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14.80亿 | 2022-07-15 |
2022-06-30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2年1-6月营业收入:3,100,000万元至3,30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75.69%至87.03%。 | 310亿~330亿 | 75.69%~87.03% | 31.9%~46.86% | 公司2022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00,000万元~3,300,000万元,同比增长75.69%~87.0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000万元~305,000万元,同比增长92.57%~106.0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1)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在供应链波动下保持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持续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已经是中国大陆境内生产的最大半导体硅片制造商;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伴随下游不同电池工艺对于硅片产品的更高要求,工业4.0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176.4亿 | 2022-07-15 |
2022-03-31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2年1-3月营业收入:1,280,000万元至1,38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71.52%至84.92%。 | 128亿~138亿 | 71.52%~84.92% | 6.53%~14.85%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80,000万元~1,380,000万元,同比增长71.52%~84.92%,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000万元~136,000万元,同比增长132.71%~151.1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业务板块:(1)银川六期产能逐步释放,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提高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加速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74.63亿 | 2022-04-15 |
2022-03-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2年1-3月每股收益盈利:0.3918元至0.4229元。 | 0.3918~0.4229 | - | -2.71%~5.02%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80,000万元~1,380,000万元,同比增长71.52%~84.92%,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000万元~136,000万元,同比增长132.71%~151.1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业务板块:(1)银川六期产能逐步释放,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提高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加速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0.18 | 2022-04-15 |
2022-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2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26,000万元至136,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32.71%至151.18%。 | 12.6亿~13.6亿 | 132.71%~151.18% | -0.15%~7.77%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80,000万元~1,380,000万元,同比增长71.52%~84.92%,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000万元~136,000万元,同比增长132.71%~151.1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业务板块:(1)银川六期产能逐步释放,210产品先进产能加速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货占比不断提升,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先进产能产销最大化,保障战略产品市场规模优势,提高整体盈利能力;(2)通过持续技术提升和工艺进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单位公斤出片数行业显著领先;(3)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4)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运营稳定性,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加速攀升,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特色工艺+先进制程双路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加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同时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量,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战略客户的合作优势,实现出货快速增量。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5.41亿 | 2022-04-15 |
2021-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1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380,000万元至42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48.95%至285.68%。 | 38亿~42亿 | 248.95%~285.68% | -17.35%~14.68% | 公司2021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000,000万元~4,2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90%~120.39%,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0,000万元~420,000万元,同比增长248.95%~285.6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产能加速提升,持续巩固产业竞争力,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内单台炉产效率业内领先,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波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并合理控制库存,较好地保障了公司生产运营。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加速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快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加速品牌建设及全球化布局,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10.89亿 | 2022-01-28 |
2021-12-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预计2021年1-12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350,000万元至39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67.38%至309.37%。 | 35亿~39亿 | 267.38%~309.37% | -13.7%~20.82% | 公司2021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000,000万元~4,2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90%~120.39%,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0,000万元~420,000万元,同比增长248.95%~285.6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产能加速提升,持续巩固产业竞争力,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内单台炉产效率业内领先,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波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并合理控制库存,较好地保障了公司生产运营。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加速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快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加速品牌建设及全球化布局,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9.53亿 | 2022-01-28 |
2021-12-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1年1-12月每股收益盈利:1.2412元至1.3719元。 | 1.2412~1.3719 | - | -20.62%~11.05% | 公司2021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000,000万元~4,2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90%~120.39%,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0,000万元~420,000万元,同比增长248.95%~285.6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产能加速提升,持续巩固产业竞争力,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内单台炉产效率业内领先,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波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并合理控制库存,较好地保障了公司生产运营。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加速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快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加速品牌建设及全球化布局,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0.38 | 2022-01-28 |
2021-12-31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1年1-12月营业收入:4,000,000万元至4,20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09.9%至120.39%。 | 400亿~420亿 | 109.9%~120.39% | -4.66%~12.81% | 公司2021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000,000万元~4,2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90%~120.39%,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0,000万元~420,000万元,同比增长248.95%~285.68%。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产能加速提升,持续巩固产业竞争力,利用210产品差异化及成本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内单台炉产效率业内领先,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通过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改善,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波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并合理控制库存,较好地保障了公司生产运营。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加速推动技术研发与客户认证,产品维度快速升级,加快新产品布局;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加速品牌建设及全球化布局,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及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上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190.6亿 | 2022-01-28 |
2021-09-30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1年1-9月每股收益盈利:0.8905元至0.9235元。 | 0.8905~0.9235 | - | 20.98%~31.22% |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800,000.00万元~3,000,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32%~124.2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000.00万元~280,000.00万元,同比增长219.03%~230.84%。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规模提升加速、生产产品结构转型顺利,利用210产品差异化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率;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交付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210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0.30 | 2021-10-15 |
2021-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1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70,000万元至28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19.03%至230.84%。 | 27亿~28亿 | 219.03%~230.84% | 20.89%~31.12% |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800,000.00万元~3,000,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32%~124.2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000.00万元~280,000.00万元,同比增长219.03%~230.84%。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规模提升加速、生产产品结构转型顺利,利用210产品差异化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率;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交付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210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8.46亿 | 2021-10-15 |
2021-09-30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1年1-9月营业收入:2,800,000万元至3,00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09.32%至124.27%。 | 280亿~300亿 | 109.32%~124.27% | 1.71%~21.35% |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800,000.00万元~3,000,000.00万元,同比增长109.32%~124.2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000.00万元~280,000.00万元,同比增长219.03%~230.84%。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半导体光伏210产品规模提升加速、生产产品结构转型顺利,利用210产品差异化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报告期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明显,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率;面对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2、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通过加速新产线调试释放有效产能,提升交付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同时与下游客户协同建立柔性化合作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自身和客户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了210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 预增 | 133.8亿 | 2021-10-15 |
2021-06-30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1年1-6月每股收益盈利:0.4616元至0.5111元。 | 0.4616~0.5111 | - | 58.6%~86.33% | 公司2021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700,000.00万元~1,800,000.00万元,同比增长96.66%~108.2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140,000.00万元~155,000.00万元,同比增长160.06%~187.93%。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半导体光伏业务板块:报告期内,(1)公司210产品规模提升加速、生产产品结构转型顺利。至报告期末,公司半导体光伏材料产能较2020年末提升超过55%至70GW,产销规模同比提升110%。(2)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上半年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2%,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率。(3)面对上半年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此外,公司有效控制存货规模,降低未来经营风险。2、半导体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产销规模同比提升63%,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并有力的推动了210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4、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在新体制和机制下,公司战略方向清晰,组织团队充满活力;内部各项经营工作强长板补短板,经营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各项决策事项流程优化、效率更高。2021年6月,公司发布混改后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并实施完毕用于股权激励的3.3亿元股票的回购,公司实现了从战略加速到机制完善的闭环,发展迈入新阶段。 | 预增 | 0.19 | 2021-07-15 |
2021-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1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40,000万元至155,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60.06%至187.93%。 | 14亿~15.5亿 | 160.06%~187.93% | 58.56%~86.27% | 公司2021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700,000.00万元~1,800,000.00万元,同比增长96.66%~108.2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140,000.00万元~155,000.00万元,同比增长160.06%~187.93%。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半导体光伏业务板块:报告期内,(1)公司210产品规模提升加速、生产产品结构转型顺利。至报告期末,公司半导体光伏材料产能较2020年末提升超过55%至70GW,产销规模同比提升110%。(2)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上半年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2%,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率。(3)面对上半年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此外,公司有效控制存货规模,降低未来经营风险。2、半导体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产销规模同比提升63%,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并有力的推动了210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4、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在新体制和机制下,公司战略方向清晰,组织团队充满活力;内部各项经营工作强长板补短板,经营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各项决策事项流程优化、效率更高。2021年6月,公司发布混改后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并实施完毕用于股权激励的3.3亿元股票的回购,公司实现了从战略加速到机制完善的闭环,发展迈入新阶段。 | 预增 | 5.38亿 | 2021-07-15 |
2021-06-30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1年1-6月营业收入:1,700,000万元至1,80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96.66%至108.23%。 | 170亿~180亿 | 96.66%~108.23% | 27.8%~41.2% | 公司2021年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700,000.00万元~1,800,000.00万元,同比增长96.66%~108.23%,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140,000.00万元~155,000.00万元,同比增长160.06%~187.93%。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1、半导体光伏业务板块:报告期内,(1)公司210产品规模提升加速、生产产品结构转型顺利。至报告期末,公司半导体光伏材料产能较2020年末提升超过55%至70GW,产销规模同比提升110%。(2)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上半年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2%,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较大程度改善单位产品毛利率。(3)面对上半年多晶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公司通过长期构建的良好供应链合作关系,较好地保障了公司产销规模提升,此外,公司有效控制存货规模,降低未来经营风险。2、半导体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产销规模同比提升63%,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现代制造业转型方面:随着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并有力的推动了210产品的产销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4、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在新体制和机制下,公司战略方向清晰,组织团队充满活力;内部各项经营工作强长板补短板,经营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各项决策事项流程优化、效率更高。2021年6月,公司发布混改后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并实施完毕用于股权激励的3.3亿元股票的回购,公司实现了从战略加速到机制完善的闭环,发展迈入新阶段。 | 预增 | 86.44亿 | 2021-07-15 |
2021-03-31 | 营业收入 | 预计2021年1-3月营业收入:700,000万元至760,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54.99%至68.27%。 | 70亿~76亿 | 54.99%~68.27% | 23.23%~33.8% | 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00,000万元~760,000万元,同比增长54.99%~68.2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47,000万元~55,000万元,同比增长86.27%~117.97%。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光伏晶体制造和晶片制造围绕设备理论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升级和产品成本下降开展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厚积薄发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know-how;同时进一步加速了在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的工业4.0的应用和升级,始终保持全球同行业的领先水平。2、公司对行业发展方向及自身的发展路径具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全球首创的光伏G12硅片是平台型技术,产品优势明显,为光伏行业竞争提供“新赛道”,得到行业客户高度认同,并形成210单晶硅片产业生态联盟,引领光伏进入6.0时代。一季度光伏G12硅片产销逐月增长,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月提升。3、公司在新体制和机制下优势初步显现,使得公司决策流程更短、速度显著加快,运行效率更高,市场反应更加敏捷,助力公司业绩提升。 | 预增 | 45.17亿 | 2021-04-10 |
2021-03-31 | 每股收益 | 预计2021年1-3月每股收益盈利:0.1550元至0.1813元。 | 0.155~0.1813 | - | 96.2%~129.49% | 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00,000万元~760,000万元,同比增长54.99%~68.2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47,000万元~55,000万元,同比增长86.27%~117.97%。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光伏晶体制造和晶片制造围绕设备理论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升级和产品成本下降开展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厚积薄发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know-how;同时进一步加速了在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的工业4.0的应用和升级,始终保持全球同行业的领先水平。2、公司对行业发展方向及自身的发展路径具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全球首创的光伏G12硅片是平台型技术,产品优势明显,为光伏行业竞争提供“新赛道”,得到行业客户高度认同,并形成210单晶硅片产业生态联盟,引领光伏进入6.0时代。一季度光伏G12硅片产销逐月增长,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月提升。3、公司在新体制和机制下优势初步显现,使得公司决策流程更短、速度显著加快,运行效率更高,市场反应更加敏捷,助力公司业绩提升。 | 预增 | 0.09 | 2021-04-10 |
2021-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21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7,000万元至55,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86.27%至117.97%。 | 4.7亿~5.5亿 | 86.27%~117.97% | 93.68%~126.64% | 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00,000万元~760,000万元,同比增长54.99%~68.2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47,000万元~55,000万元,同比增长86.27%~117.97%。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1、公司光伏晶体制造和晶片制造围绕设备理论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升级和产品成本下降开展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厚积薄发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know-how;同时进一步加速了在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的工业4.0的应用和升级,始终保持全球同行业的领先水平。2、公司对行业发展方向及自身的发展路径具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全球首创的光伏G12硅片是平台型技术,产品优势明显,为光伏行业竞争提供“新赛道”,得到行业客户高度认同,并形成210单晶硅片产业生态联盟,引领光伏进入6.0时代。一季度光伏G12硅片产销逐月增长,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月提升。3、公司在新体制和机制下优势初步显现,使得公司决策流程更短、速度显著加快,运行效率更高,市场反应更加敏捷,助力公司业绩提升。 | 预增 | 2.52亿 | 2021-04-10 |
2019-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68,214.51万元至71,214.51万元,同比上年增长:60.2%至67.25%。 | 6.8215亿~7.1215亿 | 60.2%~67.25% | -13.04%~-1.7% | 1、公司通过严格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及智能制造的不断提升、优势产能的不断释放,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持续保持盈利能力。 | 预增 | 4.26亿 | 2019-10-08 |
2019-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3,000万元至48,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43.31%至59.98%。 | 4.3亿~4.8亿 | 43.31%~59.98% | 29.16%~55.8% | 1、公司通过严格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及智能制造的不断提升、优势产能的不断释放,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持续保持盈利能力。2、随着光伏行业单晶化进程加速,公司发挥单晶产品议价优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同时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集中优势客户资源,在全球光伏硅片市场实现全面领先。 | 预增 | 3.00亿 | 2019-07-15 |
2019-0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9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8,000万元-22,000万元,同比增长44.03%-76.04%。 | 1.8亿~2.2亿 | 44.03%~76.04% | -12.81%~6.56% | 1.随着光伏政策调整,行业单晶化进程加速,在新的供需格局下,公司发挥单晶产品议价优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同时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集中优势客户资源,在全球光伏硅片市场实现全面领先,使得各项业务保持超预期发挥。2.公司通过严格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及智能制造的不断提升、优势产能的不断释放,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持续保持盈利能力。 | 预增 | 1.25亿 | 2019-03-30 |
2018-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58,000.00万元-63,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8%至7.78% | 5.8亿~6.3亿 | -0.78%~7.78% | 22.61%~62.37% | 公司通过严格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及智能制造的不断提升、优势产能的不断释放,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持续保持盈利能力。 | 续盈 | 5.85亿 | 2019-01-31 |
2018-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0,000万元-4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变动-11.72%至1.52%。 | 4亿~4.6亿 | -11.72%~1.52% | -42.91%~-8.64% | 1、随着光伏政策调整,行业发展进入平台期,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公司通过把握原材料价格波动、拓宽产品适应性、提升工艺技术等多种途径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抓住产业机遇发展半导体材料产业,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2、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少人化、自动化、高效化等管理模式,严格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通过公司整体运营质量和效率保证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 续盈 | 4.53亿 | 2018-08-24 |
2018-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30,000万元-3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9%至28% | 3亿~3.5亿 | 9%~28% | 40.06%~80.07% | 1、公司专注“精益制造”理念,实施“集约创新、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协同创新”等创新方式推进工艺技术进步,坚持差异化技术竞争路线,抓住市场机遇发展半导体材料产业,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2、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少人化、自动化、高效化等管理模式,严格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整体运营质量和效率,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 略增 | 2.74亿 | 2018-04-18 |
2017-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55,000万元-6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6.81%至49.25% | 5.5亿~6亿 | 36.81%~49.25% | -45.87%~-17.95% | 1、公司通过实施差异化领先战略,加速在全球光伏产业市场实现规模和技术的全面领先,抓住市场机遇发展半导体材料产业,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2、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和新业务拓展能力,使得各项业务能够保持稳步发展;3、公司通过严格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精益化管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 略增 | 4.02亿 | 2017-10-23 |
2017-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40,000万元-4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4.06%-28.32% | 4亿~4.5亿 | 14.06%~28.32% | -25.66%~3.86% | 1.加强技术研发、高效扩充产能,加大市场开发及新业务拓展力度,使得各项业务能够保持稳步发展;2.继续严格内部成本管控,提升运营水平,有效降低成本;3.优化产品结构、客户结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 略增 | 3.51亿 | 2017-08-25 |
2017-06-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7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7,000万元-32,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64%-27.58% | 2.7亿~3.2亿 | 7.64%~27.58% | 58.05%~105.83% | 公司秉承长远竞争、稳健经营的理念,采用集成创新、联合创新、集约创新的创新模式,不断提升公司整体运营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使公司保持持续的、健康的、稳健的发展。 | 略增 | 2.51亿 | 2017-04-22 |
2016-12-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预计2016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000万元-4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94%-122.69% | 4亿~4.5亿 | 97.94%~122.69% | -50.61%~-0.53% | 随着公司各项目建设的逐步实施使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通过持续的新技术应用、技术升级改造及自动化的生产制造,使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 预增 | 2.02亿 | 2016-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