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数据
    此功能登录后可查看,请点击登录
    尚无内容,请点击标题右侧☆添加后查看
    开立医疗(300633)机构调研数据
    开立医疗调研详情
    调研日期:2022-11-21
    接待基本资料
    公告日期2022-11-25上市公司接待人员董事会秘书 李浩
    接待时间起始2022-11-21接待时间截止2022-11-25
    接待方式电话会议,分析师会议接待地点公司会议室、深圳福田香格里拉酒店

    接待详细对象
    序号 接待对象 接待对象类型 机构相关人员
    1 中信证券 证券公司 -
    2 建银国际 资产管理公司 -
    3 德邦证券 证券公司 -
    4 国信证券 证券公司 -
    5 兰西资本 - -
    6 熙山资本 资产管理公司 -
    7 南方基金 基金管理公司 -
    8 香港SVI基金 - -
    9 云溪基金 基金管理公司 -
    10 盈峰资本 资产管理公司 -
    11 海通国际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公司 -
    12 华夏嘉实 - -
    13 广发证券资管 资产管理公司 -
    14 香港投资总会 - -
    15 北京泽铭投资 投资公司 -
    16 大成基金 基金管理公司 -
    17 景顺长城基金 基金管理公司 -
    18 国创联合 - -
    19 融脉资产 - -
    20 上海敦颐 - -
    21 平安医药 - -
    22 广龙投资 投资公司 -
    23 国盛医药 其它 -
    24 华宝基金 基金管理公司 -

    主要内容资料

    问:公司对明年的业绩预期?

    答:公司对2023年的业务发展预期,仍是希望超声业务稳健增长、内镜业务保持较高增速。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的医疗设备厂商,公司长期坚持在细分领域深耕、打造具备行业领先优势的产品、持续高比例研发投入构建强大的技术护城河,这是开立过去多年来在超声、内镜领域赖以作出一些成绩的发展理念。医疗设备种类众多,不同设备之间差异很大,坚持单个领域深耕,成就公司在细分领域较强的竞争地位,且由于医疗市场需求稳定,公司业务多年来一直保持总体稳步增长的趋势。2022年对开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年份,公司收入迈上新台阶,规模效应显现,利润率明显上升,根据公司业务过去的发展规律、凭借公司在细分领域较为突出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公司有信心在未来继续保持各项业务按既定目标增长。

    问:公司对软镜行业未来市场格局的判断?

    答:软镜的技术门槛较高,过去很长时间全球的软镜市场都被日本三大家垄断,国内近几年来涌现开立、澳华软镜厂家,但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也仅此两家,总体看目前国内软镜市场竞争厂家较少、格局较好。

    开立自2012年开始立项做软镜研发,迄今已有10年,公司从立项到真正推出临床认可的产品,也花了六七年时间,这还是建立在软镜成像、镜体结构与公司超声、探头等存在技术共通点的基础上。软镜作为一种需在临床开展复杂手术的医疗设备,其技术难点、生产工艺、临床细节等很多方面具有knowhow性质,需要较长时间、较多人力投入才有希望攻克,另外,高端医疗设备主要通过学术推广模式进行市场营销,即使产品临床表现较好,到行业内认可也需要较长的推广周期,因此公司判断即使有新厂家进入软镜领域,短期内也不会影响市场格局。近年来国内软镜市场行业增速较快,开立等软镜厂家凭借产品、技术的先发优势,抓住行业风口,业务快速增长,且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不断推出高端功能、各种类型的新镜种或新产品,产品优势进一步扩大,因此,公司判断未来国产软镜厂家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领头羊的市场地位将越发稳固。

    问:公司近期推出4K荧光硬镜,硬镜业务发展规划?

    答:公司近几年已相继推出2K、4K白光硬镜,从临床表现上看,公司的白光硬镜明显优于国产同类产品,在行业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公司硬镜业务在今年前三季度取得了同比300%左右的增长。今年11月,公司4K荧光硬镜获证,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硬镜领域的产品实力,但公司的荧光硬镜推向市场仍需一定时间。鉴于公司硬镜产品技术水平突出、硬镜业务规模仍较小,在国内硬镜行业竞争较为分散的背景下,公司预计明年硬镜业务还能保持高比例的增长。另外,公司未来将结合超声领域的优势,推出“超腹联合”的临床解决方案,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实现厂家、医生的共同提升,建立公司在硬镜领域的独特竞争优势。

    问:贴息贷款政策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答:本次贴息贷款政策本质上是在特定领域实施的定向货币宽松,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相关领域发展、拉动内需,对医疗设备领域而言,将会明显促进欠发达地区、中低等级医院的采购积极性,为整个行业带来增量订单。公司营销人员目前正在密切跟踪全国各地医院的市场需求,从各地的指导政策看,部分地区有明确规定要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中长期看,在各项政策引导下,进口替代的进程将会有所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