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公司的主营业务及2023年半年度的主要业绩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无人机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公司自研的图像、视频和数据分析算法已覆盖多类识别场景;云边端协同技术支持主流AI芯片部署和集成能力;通过利用无人机机场管控平台和算法,构建面向全行业的无人机巡检应用。公司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先后推出了智能可视化终端、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等,并据此构建了天空地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立体巡检解决方案。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47.6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60.9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06%;2023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2.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85.5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82.24% 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报告期内,大环境不利因素的消除及电网投资的持续增长;二是公司在电力行业不断深耕,公司产品方案得到了更广泛客户的认可,竞争地位持续巩固,销售订单得到提升。同时公司加强项目交付管理,项目执行及交付进度提升。 归母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及获取政府补助增加的同时,期间费用合计占收入比例较去年同期下降所致。 2、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的原因?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为27.34%,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增加0.69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在巩固电力领域技术竞争优势的同时,持续加强对新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的同时,人员结构持续优化且人均薪酬上涨所致。 3、公司与华为的合作情况? 2019年,公司与华为推出了电力场景AI应用联合解决方案,公司部分产品搭载了华为Atlas200AI加速模块,实现了该加速模块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同年,公司获得“2019华为开发者大赛Atlas赛道(商业组)”一等奖。2020年7月,我公司大型机械算法曾在华为商城上线发布。2021年7月,作为华为昇腾生态体系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公司受邀参加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昇腾人工智能高峰论坛。2022年6月,智洋创新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昇腾万里合作伙伴计划。2023年,公司成为华为昇腾万里伙伴计划优选级应用软件伙伴。 4、水利领域的产品体系? 智洋创新积极响应水利部门相关政策,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等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智慧水利四预系统产品体系,涵盖“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 5、新业务领域未来的业绩规划? 根据公司于2023年5月1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披露的《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预计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8.7亿元,其中水利领域营业收入4500万元,轨道交通领域营业收入2500万元,净利润7,094万元。该数据为预算数据不构成业绩承诺,公司具体经营情况请以公司定期报告为准。 6、新领域拓展的技术复用性以及毛利率情况? 公司拓展的新业务领域在底层技术上具备技术复用性,公司目前拓展的业务领域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巡检效率及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较高的要求。 从报告期的竣工项目来看水利领域的毛利率相比较电力高,轨道交通领域的毛利率与电力基本持平或者略高。目前公司的新业务领域收入规模较小,少数项目的毛利率水平不具备客观性,后续毛利率水平请以实际数据为准。 7、无人机巡检的进度情况?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由无人机、无人机自动机场、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组成,可实现无人机巡检飞行任务的自主起飞降落、充电换电。平台具备云边协同AI分析能力,可对飞行采集的视频和图片进行实时分析,并自动将业务场景中的隐患和缺陷形成巡检报告,助力用户辅助决策,可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多种业务场景,目前该产品正处于研发及试点应用阶段。 8、公司的项目周期? 交付周期跟客户的实施计划和项目类型、项目大小、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相关,项目平均执行周期主要在100-200天。 9、目前研发人员情况及未来招聘计划?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共35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4.64%。今年公司人员招聘政策趋向于人员结构的优化,人数增幅度节奏将有所放缓,更倾向于高精尖人才的引进。 1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 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公司深入行业应用,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行业智能化运维管理的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电力行业应用领域,公司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行业数据并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研发投入,行业算法和应用方案持续迭代优化;不断引进相关领域的人才,组建了一支深谙行业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团队。 11、公司各个业务领域的进展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纵向深耕电力行业,公司业务竞争地位持续巩固,叠加电力细分领域景气度提升的影响,公司订单签订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60%。在轨道交通领域,基于公司不断优化的具备云边协同能力的铁路线路安全环境管控产品体系,公司业务拓展有序进行,产品及方案不断获得更多客户认可,相关项目得到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的国铁集团“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课题,正处于试点应用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行业的落地应用得到逐步推进。在水利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在持续推进山东省内业务的前提下逐步探索省外市场。在山东原有优势区域的基础上,公司持续拓展新优势区域,积极打造亮点示范项目。 12、各个业务领域未来市场空间情况? 电力领域,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编制的《中国电力统计年鉴-2022》,截至2021年底35kv以上的输电线路回路长度222.74万千米,以《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545-2010)为准,35kv以上的输电杆塔之间的距离在300-650米之间,35kV以上杆塔数量约为500万座左右,可部署可视化设备500万套左右。我国输电线路可视化设备已部署数量目前暂无完整统计数据,但根据2022年8月11日召开的2022年第九届输电技术大会公开数据,国家电网已安装部署52万余套可视化监测装置。考虑南方电网、蒙西电网等其他电网公司对输电线路可视化设备部署的情况,估计目前我国输电线路可视化设备累计部署数量为80万至100万套左右,覆盖率仍然较低,未来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水利领域,水利部于2023年1月发布:2022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4%,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投资完成最多的一年,其中,广东、云南、浙江、湖北、安徽等12个省份完成投资额度超过500亿元。截止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54亿元,同比增加18.1%,其中,广东、河北、云南、浙江、山东5省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水利投资规模沿续高投入,未来市场前景预期广阔。2023年3月,IDG发布的《中国智慧水利市场分析与领导者实践,2023》显示: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推动,预计在2025年水利行业数字化投资占比可达2.2%,以目前水利投资规模和增长情况预计,届时每年将有两百亿左右的智慧水利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领域,截至2022年底,过去10年铁路里程从9.8万公里增加到15.5万公里,年增加5700公里;高铁里程从0.9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年增加3300公里。近两年国铁集团陆续发布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铁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智能铁路2.0技术发展目标,着重围绕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应用场景持续深化关键技术创新,加大5G、大数据、物联网、AI等现代技术与铁路融合赋能攻关,深入开展赋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研发应用。
|